愛伊米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釣魚,詞典上說,屬於一種戶外運動,目標是用漁具把魚從水中釣上來,釣魚最大的特點,在於不侷限釣魚人的性別和年齡, 而廣義的釣魚,甚至不侷限於漁具的種類;

而自古以來,還有類似的一種行為,就是捕魚,捕魚則是指人類利用工具抓捕魚的一種行為,換而言之,釣魚可以算作是捕魚的一種行為,但不是所有利用工具捕魚的行為,都可以稱為釣魚;

之所以要將捕魚、釣魚這兩種行為做分割,主要原因則在於,現在的釣魚,亦或者被釣魚圈子之外的人,認為釣魚這種運動,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向;

第一種、純經濟利益為導向的釣魚

第二種、髒兮兮滿身魚腥味的釣魚

第三種、可視錨魚、飛鏢錨魚、弓弩錨魚的血腥釣魚

圈子內的釣魚人,自認為野釣、湖庫釣、休閒釣、溪流釣、海釣等垂釣,皆屬於正統的釣魚,只要是使用正統的漁具,正統的釣法,不管魚鉤有幾枚,是不是延繩釣法,都被認可為釣魚人;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但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如電魚、網魚、毒魚,泥鰍黨、耙鉤等釣法,亦或者出於獵奇為目的的可視錨魚、弓弩、彈弓錨魚等,這些其實都不被主流釣魚圈子所認可,而從事這些捕魚行為的人,自然也不被認可為釣魚人;

可是問題就來了,既然這些不被釣魚圈子的人認可的行為,被釣魚主流圈子所排斥,那麼簡簡單單的一句釣魚和捕魚不同能解釋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將釣魚這項運動,割裂成三種不同方向的呢?

要是分析一二,就會發現,還是要從這三種不同的行為,所能代表,或者說折射的社會價值觀不同,從而誘發出不同的結果;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第一種,以經濟利益為目標,追求的結果就是利益

古時候,先民為了果腹,對吃,尤其是動物蛋白的攝取和渴求,幾乎就刻畫在人類的基因圖譜中,捕魚,是彼時風險相對最小的一種生存模式;

隨著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經濟的累實,捕魚又轉換成一種職業模式,簡而言之,捕魚變成了一種職業,其社會價值導向很純粹,就是為了利益,而這種職業,說是人類遠古至今的第四大職業,一點也不過分;

既然是職業,那麼,在符合時代背景的法律框架的基礎上,只能談其合不合法,而無法去評價其行為是好好是壞;

當然,既然這種職業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正是因為從事了這份職業,就一定要獲取一定的利益,畢竟這世上所有的職業都是如此,要麼取得經濟利益,要麼取得情感利益;

所以說,這種行為,並不值得去過多討論,只要其合法,就必然合理,只要其不合法,就必然不合理,法律法規,是唯一約束這種行為的標準;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第二種,以愛好為目的的行為,需要的是認同和同理

釣魚在中國,從古到今,其實是從高階走向低端,從小眾到大眾的一個路線,畢竟從古到民末,捕魚多是貧苦百姓,但釣魚這事則多是高雅之士的行為,截止到民國結束之前;

不客氣的說,釣魚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僅侷限在士這個社會階層專屬的運動,就如同現在一樣,騎馬、遊艇、高爾夫是有錢人或者貴族階層的運動專案;

到了現代,國家富足,國民經濟收入顯著提升,加之中國大範圍禁獵,釣魚這項門檻不高,投入不高的運動,自然就跌落士族神壇,被廣大平民百姓所接受;

這就如同日本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高爾夫球這種貴族運動,很快就在日本的中產階級中得以盛行,是一個道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正因為釣魚運動的門檻低,偏偏國內的釣魚文化沒有成型,而政府部門又沒有做合理的監管、引導,純屬放任自流,所以國內的釣魚文化,表面看是沒有文化,其實就和沒文化一樣;

不僅充斥了急功近利的思潮,素質和行為上,也確實和正規的體育運動有明顯的區別,所以髒兮兮、滿身魚腥味,似乎就成為釣魚人的一個標籤一般;

但是,隨著國內釣魚人平均文化素養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國民收入越來越高,各種國外釣魚文化和國內釣魚領域的碰撞日趨明顯,想必用不了多久,中國所獨有的釣魚文化,也不再是遙遙無期了;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第三種,以獵奇、奇欲為主的獵殺行為,純屬心理上的需求

弓弩、彈弓、可視錨魚等行為,凡是喜歡這一類行為的所謂捕魚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不差錢的主;

別小看這一類裝置,少則百十元,多則幾千元一套,而此類裝置,更新換代也很快,往往一套裝置用不了多久,就會出更好用、更貴的系列出來;

而用這些裝置捕魚,幾乎目標都得是個頭大、體型大的魚種,因為小魚也根本射不到、錨不著啊,那麼這類捕魚人,其實主要追求的是一種獵殺的刺激感;

前文我們說了,先民在遠古時,為了生存,和天鬥,和地鬥,獵殺這種行為,就刻畫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遺傳基因中;

沒有條件也就罷了,有條件的,在不違法的前提下,誰都會因為骨子裡慾望,從而滋生出獵殺低等動物的衝動,不客氣的說,這一類捕魚人,其根本目的就不是為了射中的漁獲;

而是享受捕捉獵物並射殺獵物,甚至將獵物透過朋友圈、自媒體的展示,達到自我價值體現的一種滿足,從心理學上,這種現象並算疾病,但是非常符合地球雄性生物普遍的潛意識表現慾望;

即越強大,就越能佔有充沛的資源,如孔雀開屏,如公獅爭奪配偶權一般,只不過人類有社會意識和社會規範及法律來約束和壓制,加上國內禁獵,所以用弓弩、彈弓、可視錨魚裝置等器具來輔助,對大體型魚種進行獵殺,就稱為自我心理滿足的一種方式了;

那麼經過如上的分析,不難發現,釣魚這項運動,其本身和社會及社會所屬的群體,並不存在割裂行為,甚至會因為門檻低,很受大眾的歡迎,那麼,這種割裂,其實主要還因為這麼幾個因素: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一、釣魚圈子的排他性

什麼是釣魚圈子的排他性呢?其實主要表現為各種莫名其妙的圈內語,迄今為止,誰最先引導這種類似黑話、行話的行為,已經不可考究,但是影響真的很糟糕;在黑坑圈子裡尤為明顯;

因為這種明顯和社會主流交流語言割裂的行為,不僅沒有把釣魚人彰顯得和普通人不同,反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顯出了一股非主流的泥石流氣息來;

別說什麼外國釣魚文化,總有很多專有名詞,這種行業名詞,在國外是有傳統的,但是在國內,除了行話和黑話,這種專有的語言詞彙,往往是下九流行業才會使用的,所以,當釣魚圈子裡的俗語出現的那一刻,釣魚這項運動,就已經被打到下九流的行業中了。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二、中國釣魚運動的儀式感不夠

登峰造極謂之曰道,所以有茶道、有花道,就算不稱為道,也能稱為藝,但是釣魚這個事,自古在中國就是一種意境的外在體現,是文人雅士抬高身價的一種手段;

如姜子牙直鉤釣魚,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力,袁世凱小站垂綸,則是為了以退為進的一種手段;所以雖然流行,但目的不純粹,所以雖然歷史久遠,但是不管是從技法上,還是從其他層面,都沒有到達巔峰,既不能稱為道,也不能稱為藝;

所以,中國的釣魚,很缺乏儀式感,當然,釣魚之樂,並不在於儀式感是否強烈,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儀式感泛泛,所以就顯得門檻很低,只要是個人,似乎都能比和幾下子;

所以,家長有帶孩子學各種運動的,除了釣魚人自己,就壓根沒有人帶著自己孩子去學釣魚的,說白了,當釣魚不能成為一種階層象徵,又沒有儀式感,那釣魚就只剩下釣魚了;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三、釣魚資源的稀缺,魚越來越不稀罕

釣魚資源日漸稀缺這是個事實,一方面水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國家管控越來越嚴格,想象古人一樣,泛舟湖上,垂綸作釣,分分鐘漁政就過來執法了;

但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則是魚越來越不稀罕,出去釣一天的魚,且不說漁獲多少,僅僅是油費、工費、餐費就不老少,再加上壓根也釣不上幾條魚;

所以社會環境對釣魚人的認知,就是除了傻,就是憨,有這個功夫,去菜市場買幾條魚,陪陪家人,自我提升一下,它不香麼?非要傻子一樣坐一天,連二兩鯽魚都釣不回來,這不傻麼?你要真和他談愛好、興趣,和你談這個的,才是真傻。

請分清楚捕魚和釣魚這兩種行為的差異,再善待一下釣魚人

總結:前路漫漫,方向依然未知

但凡能被稱為文化的,必然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短則幾百年,長則上千年都有可能;

歐洲從第一本釣魚法典的誕生,到歐美獨有的釣魚文化完善,前後經過了300多年的歷史;

日本從中國的唐朝開始接受中國的釣魚文化,到哦形成獨有的日本釣魚文化,用了將近1400年;

至於中國的釣魚文化何時才能成型,這真是一個未知的答案,前路漫漫,猶未可知,但是,它總會有成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