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生活中有一種常見的場景,你大概也遇到過。

孩子正在專注地玩著積木,你喊他:“寶寶,吃飯啦!”但他就像沒聽見一樣,繼續搭積木,連頭都不抬。

你可能納悶:這孩子學會故意不理人了?其實,孩子不是故意的。

這要從孩子怎樣接收外界資訊這個問題開始說起。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孩子怎樣接收外界資訊

人類和其他動物透過感覺系統(sensory system)產生對外在世界的知覺。感覺系統可以稱得上是物理世界與內在感受之間的轉換器,它主要包括與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相關的系統。

舉個例子,請你想一想,孩子在搭積木的時候,會動用哪些感官接收外界資訊?他要用眼睛看,看積木的大小和形狀合不合適;他要用手去觸控,感受再加一塊積木時“高樓”還穩不穩;他要注意聽,如果一不小心積木倒掉,就會發出“嘩啦”的聲音。即使是搭積木這樣看起來很簡單的遊戲,孩子也呼叫了多種感官。人就是這樣透過多種感官去感知世界,接收和處理外界資訊的。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當外界資訊作用於感官時,大腦會產生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對感官資訊進行組織和解釋。這個過程被稱為知覺(perception)。比如,當孩子拿到一個物品時,他接收到的資訊是:這是方塊,不太沉,比較光滑,比較堅硬。大腦可能立刻進行組織和解釋,認為這是一塊積木。

在生活體驗中,你很難把感覺和知覺區分開。感覺是接收資訊的第一步,知覺是對資訊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它們統稱為感知覺。

讀到這裡,你大概要問:“我說的話也是聲音訊號,孩子怎麼就聽不見呢?”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為什麼孩子聽不見你說的話

研究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參與者需要認真地觀看一段影片,他們被告知的任務是:數一數,影片裡穿白色衣服的人一共傳了幾次球?

影片結束後,研究者卻換了一個問題。他問參與者:“你看到有一隻大猩猩從傳球的人們中間走過去了嗎?”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人沒看到大猩猩。這是一個經典的腦認知科學實驗,叫作“看不見的大猩猩”。

有趣的是,後來有研究者用眼動儀監測參與者的眼睛運動軌跡,發現那些回答“沒看到”的人,其注視焦點其實有足夠長的時間落在了大猩猩身上,也就是說,他們能接收到這個視覺訊號。

但是,為什麼他們說自己沒看到大猩猩?因為人的注意有選擇性。我們總會關注特定的東西,把其他的無關資訊當作可以忽視的背景。

孩子搭積木時聽不見你說的話,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個時候,孩子大腦裡負責抑制外界干擾的區域特別活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搭積木上,你說的話只是背景音。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感知覺和注意力是孩子接收資訊的第一步

你一定發現了,感知覺和注意力都是資訊輸入的重要環節,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步。

先說說感知覺。寶寶早期的學習依賴於感覺的支援,他們在探索這個新鮮的世界時,不僅會仔細聽、盯著看,更喜歡摸一摸、嘗一嘗。相反,成人的大部分資訊來源是看和聽,因此更依賴視覺和聽覺的發展,而忽視了其他感官資訊。比如,寶寶把一碗菜湯打翻後,會用手捏碎食物,還把它們抹在餐盤上、臉上,大人會抓狂地說:“快停下!太髒了吧!”事實上,這是寶寶在用小手的觸覺和動作了解食物的特點。你不妨鼓勵孩子用多種感官感受這個立體的世界,讓孩子接收不同型別的資訊,並鼓勵孩子把感知到的各種資訊關聯起來。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再來說說注意力。許多爸媽抱怨孩子注意力差,做事情三分鐘熱度。這裡也有一些誤會。你需要了解,孩子的注意力有其發展特點。

一方面,寶寶的注意力就像一個燈籠,照亮四方一大片;隨著年齡增長,這片燈光越來越窄,直到成年的時候變成一臺聚光燈的光束。這種現象和大腦的發育有關。負責抑制干擾的腦區(背側注意網路)主要為頂葉和額葉,發育比較慢,所以孩子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相反,注意新事件、觀察新情況的腦區(腹側注意網路)發育比較快,而且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活躍了。

另一方面,注意力分為不同的型別,只有瞭解它們,你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

注意力的第一種型別是你熟悉的:“專注於一件事情”,也就是說,環境中有很多資訊,你要選擇注意一些資訊,並抑制其他資訊的干擾,這叫“衝突的排解”。

注意力的第二種型別叫作“警覺”,也就是隨時偵察環境的變化。比如,你正一心一意地走路時,發現路邊樓上有一塊廣告牌被風吹得搖搖欲墜,你會趕緊繞開。

注意力的第三種類型叫作“注意力的轉移”,即注意力從一個需要注意的事物轉移到另一個需要注意的事物上。比如,你在等綠燈的時候看向路邊的廣告牌,並在紅燈和廣告牌之間切換注意力,在燈變成綠色時趕緊過馬路。

在測試和鍛鍊孩子不同型別的注意力方面,科學家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方法。作為家長,你至少要避免成為孩子的分心因素,也就是說,當孩子專注於探索和玩耍時,不要打擾他。

孩子透過感知覺接收外界資訊,他的注意力會有選擇地感知特定物件。感知覺和注意力是孩子學習的基石。

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式幫助孩子鍛鍊感知力和注意力呢?

下面的“口袋偵探”這個遊戲或許可以幫到你。

孩子搭積木時總聽不見你叫他,是故意不理你嗎?

口袋偵探(2

歲以上)

訓練目的

讓寶寶透過觸控感知物體,鍛鍊觸覺分辨能力,從而建立觸覺和是覺得感知聯絡。

所需道具

1個不透明的布口袋(例如枕頭套,帆布包等)

各種各樣寶寶熟悉的物品

步驟講解

步驟1:將物品放入口袋

將一件物品放進口袋中,放的時候不要被寶寶看到。

步驟2:小偵探摸摸看

請寶寶來做小偵探,讓寶寶閉上眼睛抓摸口袋裡的物品,猜猜摸到的是什麼。

步驟3:寶寶猜對了嗎

取出口袋中的物品,看看寶寶猜得對不對。

再讓寶寶仔細摸摸物品,告訴寶寶這件物品摸起來有什麼特別之處,你可以藉此機會向寶寶解釋“軟”“硬”“光滑”“粗糙”等概念。

步驟4:繼續遊戲

在口袋裡放入另一件物品,重複遊戲。

鼓勵寶寶一邊猜摸到的物品是什麼,一邊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步驟5:交換角色

讓寶寶把一件物品藏在口袋裡,由你來扮演偵探。在摸物品的過程中,可以多用語言描述感受。

不要太快說出物品的名稱,你可以假裝很為難,向寶寶求助,讓寶寶給你一些提示。

玩法變式

寶寶可能需要多摸幾次才能猜對,要給他足夠的時間。當寶寶發現自己不用看就能辨別物品時,他會感到很得意。如果寶寶實在猜不出,也別讓寶寶洩氣,趕快公佈答案吧!

如果寶寶很快就猜出來了,你可以變個花樣,在口袋中一次放入多個物品,然後給寶寶一個指令,例如“摸摸看哪個是杯子”或“把軟的東西拿出來”,等等,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看看他能否拿對。

注意事項

在遊戲進行之前,請確保遊戲使用的物品乾淨衛生。

口袋中的物品不可太過尖銳,以免劃傷寶寶的手。

學點腦科學

透過觸控遊戲,寶寶能體會到不同物品的質地,豐富觸覺感知,鍛鍊觸覺分辨能力和跨通道知覺,從而建立觸覺和視覺的感知聯絡,多維度地理解物體的屬性。同時,在遊戲中鼓勵寶寶學習描述感覺的詞語,還能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

作者簡介:

王薇

兒童教育專家。

現任兒童教育機構愛貝睿

CEO

“愛貝睿科學早教”公

眾號作者,致力於推動以腦與認知科學為基礎的兒童早期教育。

陽志平

現任安人心智董事長,“心智工具箱”公眾號作者。

育兒高手:來自腦與認知科學的養育實踐

作者

陽志平 王薇

原來育兒可以這麼簡單!科學有趣的60個親子游戲,輕鬆發展孩子智力、語言、情緒、運動與創意。做高手父母,懂科學,不盲從!培養孩子面向未來世界的底層能力。陽志平主編,愛貝睿“未來腦計劃”專案主理人作品,趙昱鯤、魏坤琳、王貞琳聯袂推薦,首印版贈送精美貼紙。

宣告:

本文所用影片、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