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翔南教授說:當心理醫生不容易(續二)

其實,在發達國家,精神科和心理科是沒有區別的,在國際醫學專業的分類學上,規範名稱應該均為精神科。因為精神科在發展早期,主要是治療諸如精神分裂症一類嚴重的精神疾病,所以社會上對精神科會有刻板的印象,認為精神科就是專門治療瘋子的學科。

尤其在我國,有的醫院為了迴避社會上傳統的歧視習慣,就將精神科的名稱改為心理科。其實它們英文單詞詞根是一個詞,中間存在翻譯和理解的問題。比如英文mental disease,mental disorder,psychosis,mental,lunacy,insanity等等,這些詞彙既可以翻譯成“精神病”,又可以翻譯成“心理疾病”,就看你怎麼理解。在國際通行的精神病學的概念裡,“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人格障礙、癔症和神經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懼症、疑病症)等一切精神(心理)疾病。發達國家的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醫生、行為治療師(有處方權的)都是心理醫生,都可以同時從事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也可從事藥物治療工作。

所以,按照國際標準,心理科和精神科,其規範的名稱應該都叫精神科。在國內,各個醫院名稱五花八門,有稱心理諮詢科的,有稱心理醫學科的,也有稱心理衛生科、精神衛生科、精神康復中心的等。但無論叫什麼名字,所做的專業工作實際上都是精神科的專業工作,核心內容完全一致。 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專業性質,要看你對專業的理解和認識。

我是從臨床醫學起家的,在大學裡學的是臨床醫學,畢業出來連續做了十幾的的外科醫生。因為我少年時期就對心理學感興趣,大學時代有機會讀了大量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書籍,當臨床外科醫生期間開始嘗試著給臨床上的各科病人做心理諮詢與治療,後來終於得到領導的認可,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綜合性醫院裡開設了心理諮詢門診,一邊做外科醫生,一邊做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

接著我考了師範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調到醫學院做心理教研室老師,還兼任附屬醫院的心理諮詢醫生的工作。之後又去國外研修精神衛生專業,回國後作為引進人才,進入G省精神病醫院工作,建立了該省首家示範性心理科和心理病房,協助申辦心理專科醫院成功,最後調任醫科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和心理教研室工作至今。

我的經歷決定我能夠擁有與眾不同的精神疾病各學科、各層次的專業技術能力,臨床經驗方面也較一般專家更為深厚和特殊。所以我的病人比較多,來自各省市和國外(華人留學生居多)求醫者甚多,所以我才能寫出精彩的諮詢與治療的故事。看完本書,你一定還會問:心理諮詢與治療,難道還要離開諮詢室嗎?你為什麼要在門診之外的地點進行諮詢和治療呢?不是說“經典的心理諮詢與治療,一般都在諮詢與治療室裡完成的嗎?”

呵呵,你一定是教科書背誦的太多了。人的各種精神疾病都是在現實生活中萌生的,一般最好在各種相同或者近似的生活環境中進行分析、引導和診治,比方說有些行為醫學的治療手段,就必須模擬甚至進入疾病生成的現實生活中進行矯正治療,比如爆破療法、厭惡療法、行為矯正法等等。即便是理論體系與之完全不同的精神動力學的治療方法,也會用潛意識手段,將病人引入疾病生成的潛意識環境中進行診斷和治療,比如精神分析法、自由聯想法、暗示療法、催眠術治療等等。

還有,比方說家庭介入性治療、婚姻關係的調整、教育干預、夫妻生活治療等等也必須親臨生活環境中進行。所以我在本書中所呈現的各種場景中的諮詢與治療,

一是為了讓病人或者求助者感到輕鬆自在,在自然放鬆的情況下進行診治。

二是原本某些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診治工作就應該在現實環境中進行的,只不過這樣做成本比較高,而在醫院裡的經典環境中更加便利和節約成本罷了。

王翔南教授說:當心理醫生不容易(續二)

王翔南教授接受電視專訪

而且,一般功力不深的心理醫生,一旦離開了醫院這樣的職業環境,離開了門診或住院諮詢與治療室,尤其是脫了白大褂之後,他們在病人心中的權威性和敬重感就會驟然降低,你叫他們如何進行有效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