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

同樣是運用時間與記憶的混亂感表達肉體的孱弱,同樣是現實主義恐怖片,不過《我想結束這一切》是主動的,而《困在時間裡的父親》是被動的。

人生在世總是有所渴望,愛情、事業、名利、陪伴……而這一切統統都沒有而肉身已經衰老到臨近死亡,唯一能做的就是重新構築記憶創造幻象自我滿足,這是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男主角用生命最後的力氣主動搭建了一個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世界。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

《我想結束這一切》電影截圖

而在《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裡,男主角安東尼更多的是被動,一種更普遍的狀態與恐懼,當你年老體衰不幸患上阿爾茲海默症,一切都會變得失控,變得身不由己。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

電影弱故事,而重感受。

故事無甚可說,一個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對自己的日常開始混亂,他記不得自己的手錶放在了哪裡,弄不清自己是在自己的公寓、女兒的公寓或是養老院,把養老院的護工認作是女兒,是保姆,是女兒的丈夫。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

不光記憶混亂,情緒也極不穩定,時而幽默風趣,時而冷酷無情,並且過往的傷痛記憶也會一併找上門來(女兒露西的意外死亡),而在意識清醒的瞬間,又感到極度的恐懼、孤獨,八十歲老者竟然像孩童一般渴望母親。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

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給出了幾乎無可挑剔的表演,演員本身的年齡和狀態已然足夠貼合故事角色,而表演更是沉穩,上一秒還在展示著自己的魅力,說著玩笑,下一秒就冷酷得像個暴君,在一個短暫的時間段內完成幾種情緒的切換,且毫不違和,彷彿已經不是表演,而是演員本身。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

電影中有不少安東尼·霍普金斯的面部特寫,看他的面孔,猶如在看一臺精密儀器,他則精準地控制著這臺儀器中的每一處細微的肌肉,從而自然地完成那些表情反應,著實厲害!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

電影的英文原名為《The Father》,中文譯名是《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譯名根據電影內容增加了一層深意,個人覺得頗有意趣。

一旦失去度量時間的工具,我們恐怕只能依賴記憶去度量時間,如果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和話語不斷重複,過往的記憶又不斷地干擾現在,我們當然會被困住,困在記憶裡,困在時間裡。

印象中表現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影視作品中,大多都是透過他人的視角去展現病人的日常,《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卻選擇了一種相對更主觀視角的代入。

電影刨去最後幾分鐘的真相,前面的影像可以說都是“障眼法”,目的就是

讓觀眾同男主角安東尼一同產生混亂感,最大程度地調動視覺和聽覺感受阿爾茲海默症病人的痛苦。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

一個曾經的工程師,一箇中產者,一個紳士的、幽默的、有品位的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在養老院裡如同孩子般哭泣,或多或少總有些可悲。

古人云“富則多事,壽則多辱”,人一旦上了年紀,首先便是身體機能的明顯下降,大大小小的病痛都會找來,逃無可逃。電影叫做《困在時間裡的父親》,但反問一句,誰又不是被困在時間裡呢,時間是公平的,沒人能逃脫衰老與死亡,“老去”終將是大多數人都要面對的議題。

電影的恐怖之處便在這裡,這尤其像是一種人生的預演,人在風燭殘年之時只剩一具孱弱肉身,過往一切記憶都開始模糊,彷彿從未經歷過,你渴望一個擁抱,卻無人能給予……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誰不是困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