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電影】《本傑明》:一個人的倒影,也未必能擺正你的倒影| 週末見

倒置的人生,也未必能擺正你的倒影

出生,上學,成年,結婚生子,然後兒孫滿堂,垂垂老矣,最後死去。

這是大多數普通人平凡的一生。

一個人從出生時就是老年人的模樣,隨著年歲的增長,周圍的人都在逐漸變老,而他卻是越活越年輕。

這種魔幻的事你聽說過嗎?

在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中,主角本傑明的人生就是這樣倒置的。

【電影】《本傑明》:一個人的倒影,也未必能擺正你的倒影| 週末見

說實話,這部電影我當年第一次看的時候,並不是太喜歡,因為覺得沒啥戲劇衝突,而且不符合我對大衛·芬奇的預期,這可是拍出《七宗罪》和《搏擊俱樂部》的導演啊,他的風格一向以暗黑冷峻著稱。

但是在某個未能睡著的雨夜,因為實在無趣,便心血來潮的又看了一遍,這次的觀感卻是出奇的好,可能有點煩躁,但看完心就平靜了下來。它沒有啟發我什麼,但就是感覺十分舒服,就像看著一位嫻熟的物理老師,畫了一個幾近完美的圓。

這部電影改編自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說,看完這部電影我還特意去翻了翻了書,想看看哪些是屬於原著,結果發現除了“返老還童”這個梗,絕大部分情節和人物都不一樣,小說裡黑色荒誕的味道比較重,而電影風格則偏寫實,感情色彩很濃。

大衛·芬奇這都不能算改編了,幾乎算是再創作了。

【電影】《本傑明》:一個人的倒影,也未必能擺正你的倒影| 週末見

馬克·吐溫曾說過,“如果我們能夠出生的時候80歲,逐漸接近18歲,人生一定更美好”

他一定是覺得出生時和年邁時都需要讓人照顧,那還不如合併同類項,以便讓年輕時美好的時光多一些,但菲茨傑拉德的小說好似只對上了開頭,結尾卻不盡相同。

本傑明·巴頓的生命沒有因為逆生長而變得光輝燦爛,相反他經歷了比更多的磨礪與挫折。

【電影】《本傑明》:一個人的倒影,也未必能擺正你的倒影| 週末見

人生沒有好走的道路,哪一條都差不多,我們都註定失去自己所愛的人。所有的幸福與不幸,都和上面的兩句話有關。

據說現在西方不少頂級富豪在琢磨怎麼讓自己永生,比如複製自己的意識,等身體死去後,再把意識灌注到新的身體裡,讓精神永遠活著。

先不論能不能實現,如果真能這樣,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永遠擁有所愛之人和物,永恆的幸福真的是這樣嗎?

【電影】《本傑明》:一個人的倒影,也未必能擺正你的倒影| 週末見

我覺得並不是。就像那位老人說的,只有失去的時候,才能知道真情可貴。在離開我們之前,這些最重要的東西是那麼的習以為常,只有死亡,才可驚醒人們珍惜。

本傑明的故事更像一個溫暖的童話,它在某些方面和《阿甘正傳》很像,但裡面沒有太濃厚的使命感與歷史氛圍,他更接地氣,更像是一部屬於普通人的史詩。

微信搜尋“影視瞎叭叭”,透過電影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