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第三度嫌疑人》是導演是枝裕和第一部被引進中國上映的電影,它曾是導演帶去威尼斯電影節競逐金獅獎的作品,但在上映後,卻遭受到了十分兩極化的評價,直到今天這類爭議仍在繼續。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說實話,個人在看這部片子前,內心無比掙扎。因為導演此次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顛覆了他以往在觀眾心中的形象。而考慮到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一直憋到現在才看。畢竟,是枝裕和的很多電影都曾給我帶來過非常溫暖細膩的觀影體驗。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第三度嫌疑人》講述了嫌疑人三隅在殺人焚屍後,律師重盛為幫他逃脫死刑,在取證與調查的過程中,三隅每次的供述都有所不同,這令精明能幹的重盛感到十分迷惑。此時,受害人的妻子發給三隅的一條簡訊,讓案件呈現了一種嫌疑人受僱殺人的假象,但這種說法最終無法成立。隨後,受害人的女兒又向重盛說出了埋在她心底多年的秘密。同時,三隅又在審判的關鍵時刻否認了他的罪名,這使案件的真相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從鏡頭語言來看,

本片依舊保留了導演以往的電影風格,細膩而平緩。

影像風格上也能看到他以往作品中的影子,

配樂方面這次找來了鋼琴家魯多維科·艾奧迪,憂鬱內省的音樂風格相當符合影片氣質,最近上映的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的父親》也是由魯叔所配樂。

與導演之前作品相類似的地方是,片中依舊有著是枝裕和對於家庭關係的思考。只是這次,家庭關係並非影片探討的主要內容。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儘管多數影迷認為它並不是一部成功的懸疑片,但在片中仍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細節。與此同時,這也讓片中三隅的人物形象顯得更加複雜與飽滿。本文也將主要就三隅這個角色來“吐槽”一番。

首先,必須提出的一點是,以下分析都是建立在三隅是本案件真正凶手的基礎上。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一個人的性格往往與他過往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提及三隅的過去,人們大概很難不對他產生同情。

三隅的父母早亡,家境貧困,妻子也不幸亡故,女兒在他第一次進監獄後離家出走,從此跟他斷了聯絡。

他出獄後在一家工廠工作,最後卻遭到老闆無情的解僱。

個人認為,三隅後來喜歡玩弄生命的扭曲心理多少受他早年的人生經歷所影響。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三隅曾養了六隻金絲雀,在他進監獄前,

他親手結束了其中五隻的生命,又故意放生一隻。

他將它們埋葬起來,並在小小的墳墓上用石子擺出一個十字架。

他殺害了和女兒一樣跛腳的咲江的父親,在焚屍前也將其擺成十字架的姿勢。

與重盛的某次會面中,他甚至毫不掩飾地說,他羨慕重盛曾當過法官的父親能夠自由操控他人的生命。

寥寥幾個鏡頭,卻將他享受玩弄生命的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在西方人的概念中,十字架是一種信仰的標誌,更時常讓人想起《聖經》中有關耶穌受難的故事。因而,

片中多次出現的十字架,無不充滿著審判與制裁的意味。

在這些令人髮指的事件中,男主三隅很可能把自己幻想成終極的審判者,且沉迷在這種病態的心理中無法自拔。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是,

片末在最後一場審判時,他故意在法庭上拒不認罪,最終將自己推上一條退無可退的絕路。

因為只要他承認罪行,在重盛的辯護下,他本不會落到被判死刑。

當被押出法庭的那一刻以及他最後一次與重盛見面,三隅所展現出的從容淡定,也無不表明,這樣的審判結果似乎正符合三隅的期待,即他成功地“審判”了自己。然而,

他真的掌控了審判自己的權利嗎?

這仍然值得懷疑。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結合三隅以往的經歷以及他後來的人生處境,

這場死刑無論怎樣看,都更像是他在被命運無情碾壓後的一種絕望與無奈的抉擇。

因此,對於三隅最終的結局也無不充斥著某種悲劇感。

三隅曾在訴說自己的過往時說:

與人類的意志無關,生命被挑選著!

而此時,誰又能說這句話不是他對自己命運的預言呢?

《第三度嫌疑人》:生命被挑選著,他卻成為了自己的審判者?

綜上所述,

與其說這是一部懸疑片,個人更傾向於將它當成一部意味深長的劇情片。

導演不僅沒有令人失望,反而帶來了許多驚喜。比起他以往的家庭題材,他在本片中貢獻了更深更廣泛的內容主旨。

片中,無論是對於人性、社會制度、家庭還是正義議題的探討,都讓電影顯現出了更大的格局。

因而,個人認為從意識形態上來看,《第三度嫌疑人》是是枝裕和所有影片中最好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