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給家長的4個警示:房祖名變這樣,成龍錯在哪?

給家長的4個警示:房祖名變這樣,成龍錯在哪?

早在2002年的時候,還是新人的房祖名居然主演了《千機變2花都之戰》。當時這部電影投資8000萬,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女主角是當時紅極一時的twins,成龍還友情出演。成龍大哥口口聲聲說自己不幫兒子,但私下裡絕對沒少花時間打點關係。沒成想,2014年房祖名因吸毒、並且容留他人吸毒被捕,而且他已經有長達8年的吸毒史,事情曝光後公眾一片譁然。一瞬間,成龍頭髮都不知道白了多少根!

前幾天,成龍釋出新專輯《我還是成龍》,其中有一首歌《心痛》送給兒子房祖名。這歌名,恰到好處地呈現了一位65歲老父親複雜的心情……

成龍接受採訪時說:“我非常對不起兒子和妻子,所以才用盡一切力量彌補房祖名。”然而,真的補得回來嗎?

孩子的好習慣就像是一筆投資,投入越早,時間越長,“複利效應”越明顯;反過來,如果從小就養成壞習慣,就像是一筆欠賬越拖越久,最後利滾利,永遠還不完!

今天這篇文章,就說說這件事帶給我們的4個警示:

警示一

孩子不聽話,一定是這3個原因

給家長的4個警示:房祖名變這樣,成龍錯在哪?

我們家熊孩子3歲了。小名牛牛,頭上兩個旋,倔得像頭牛。

他熊成什麼樣,給你講個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妻子懷二寶兩個多月老犯困,於是拿了一袋酸奶哄兒子:“寶寶,媽媽去休息一會兒,你自己看電視,不要吵醒媽媽哦!”兒子點頭。

過了一會妻子爬起來看了一眼,頓時火冒三丈:只見牛牛把酸奶倒在地板上,各種塗各種抹,在那兒玩“溜冰”呢!

看到媽媽來了,他得意地說:“滑溜溜!”帶著一手的酸奶——關鍵是,他還伸出舌頭舔了!頭舔了!舔了!了!

妻子惡向膽邊生,舉起手就去揍。兒子像滑溜的泥鰍,腳底抹油拔腿就跑。還帶著滿身的酸奶跳床上去,想躲進被子裡!

你家是否也有這樣一個熊孩子:

小動作特別多!(比如吃飯的時候玩玩具、玩菜、玩湯)

跟大人對著幹!(讓他睡覺偏不睡,提各種要求)

大人說話裝作聽不見!(叫他吃飯、洗澡、寫作業——他看電視無法自拔!)

調皮搗蛋!(興奮莫名,弄出噪音,弄亂東西)

做家長不容易啊。上了一天班已經很辛苦,回到家還要被娃折磨的死去活來。

破罐子破摔也不行,如果孩子養成一身的壞習慣,長大了性格、學業不好,影響一輩子!

孩子管不住,到底怎麼回事?

兒童心理專家的研究表明,其實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家長對著幹,而是“缺乏掌控能力”,他也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好,孩子也很無奈有木有。

具體表現為3點:

1、在兒童智力發展早期,他的大腦注意力分配機制不完善,大腦的興奮大於抑制,需要大量的刺激來維護大腦的“系統運轉”。具體表現為,一旦孩子覺得枯燥、無聊、或者受挫,就會不自覺地尋找新的“刺激”,也就是大人以為的“調皮搗蛋”的各種行為。所以孩子容易開小差,小動作比較多。

2、兒童的身體發育不完善。比方說,讓他一直安安靜靜坐著,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他的骨骼發育不完全,無法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另外孩子的聽覺系統也不完善,做不到像大人一樣“聽音辨位”,一旦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很可能完全注意不到有人在叫他。

3、兒童的智力發育水平不足。不是說他笨,而是說他對於複雜任務還沒有靈活駕馭的能力。步驟太多、或者流程複雜,孩子的行動就會失控。舉個例子,你讓沒學過畫畫的孩子給圖案上色,他多半會亂塗亂畫,把紙塗成一團,弄得破破爛爛,然後再去桌上、牆上繼續“創作”。原因是他還沒有熟練使用畫筆,也不太會挑顏色換畫筆,更搞不清楚先後順序、塗色範圍。

理解了這3個根本原因,家長接下來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

第一,降低預期。不要總是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允許孩子跌跌撞撞,慢慢長大。

第二,對症下藥。找到有益於熊孩子身心健康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

警示二

家長必須知道的,家庭教育兩大原則

給家長的4個警示:房祖名變這樣,成龍錯在哪?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操碎了心的家長。

什麼方法都試過了,講好話哄他;用零食和玩具賄賂;批評、打罵、威脅……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家長氣得原地炸裂。

家長到底該怎麼做?

上面我們說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家長對著幹,而是因為他“缺乏掌控能力”,他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你罵他,哄他,威脅他,或者氣死自己,暴跳如雷……這些都不能幫助孩子掌握做事方法;相反的,孩子學會了跟家長一樣變得情緒化,越來越難溝通。

我認為這些做法,和我們教育孩子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

本質上,家長要做的是反過來,“幫助孩子增加掌控範圍”,讓他掌握技能,學會方法。

站在家長的角度,有兩個原則至關重要:

第一,永遠不要動用短期手段,去解決一個長期問題。

比方說,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太磨人,於是就讓他玩手機、看電視。瞬間整個世界都清淨啦!時間長了,孩子對電子產品上癮,其他活動慢慢失去興趣。等再大一點,上小學了,你覺得他會好好學習嗎?不會。相對於處心積慮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動畫片和遊戲來說,書本上的東西太無趣,體驗太差了。

又比如,打罵孩子。這是一把雙刃劍,打完當時好像很奏效;等你多罵他、打他幾次,很快發現他說話帶著暴脾氣,稍有不如意,就大喊大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變得容易生氣,喜歡動手打人。

第二,管教孩子的重點不是管,而是教。

大部分家長的目標一開始就錯了:讓孩子乖乖聽話。

試想一下:當你處處管著孩子,做什麼事都在旁邊批評、教訓、打壓,他是什麼心情?感恩戴德,充滿樂趣;還是心情低落,無聊煩躁?

試想一下:當孩子在學習寫字的時候,你不停地訓斥他,錯啦錯啦!怎麼能這樣呢?哎呀你真笨!你覺得他會很快學會寫字,還是從此心不在焉,越學越不像樣?

人類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產生智慧不過是最近幾十萬年的事情。我們可以簡單把大腦分為“上腦”,和“下腦”兩個部分。上腦,也就是新進化出來的智慧腦,具有代表邏輯、想象、審美等功能。“下腦”,則是幾千萬上億年來一直支配著動物們的原始腦,具有本能、情緒等功能。

管教孩子的重點不是管,而是教。透過教,啟用上腦,激發孩子的智慧,教會他做事的方法。而不是管太多,激怒下腦,讓他被本能和情緒支配,成為一個做事看心情的“熊孩子”。

警示三

落入這三個“大坑”,難免帶孩子越來越累

給家長的4個警示:房祖名變這樣,成龍錯在哪?

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說,教一個孩子還不簡單?

事實上並非如此。即便每個人都被父母、長輩教過;也看到過別人怎麼教孩子;甚至有可能自己就是老師,而且教學生教的還不錯——你依然可能教不好自己的娃。

因為99%的家長都會落入三個“大坑”,越教越惱火,越教越失望,最後無可奈何的在熊孩子面前敗下陣來。

第一個大坑,忽略孩子的感受

有好幾次,我看到兒子拿著零食跑過來,便立即喝止他:“就要吃飯了,你怎麼又吃零食?”結果他委屈地說:“爸爸,我只是想拿給你嚐嚐”。看著他眼眶裡打轉的淚水,我的心裡後悔極了。

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一味地維持權威,“高高在上”,孩子就容易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變得不可捉摸。

事實上,哪怕是再幼稚的行為,孩子總有他自己的邏輯——家長唯有成為孩子的朋友,才能探知他真實的需求、和他講道理。

一個人沒法講道理,那就真的完了,你說對嗎?反過來,當孩子可以講道理、聽得進去大人的話,你真的會感覺他像一個可愛的天使!

要注意的是:

第一,任何時候,儘量等雙方(負面情緒)平靜下來後再作溝通。

第二,即便孩子錯了,也表示理解(我理解你的情緒,但不一定認同你的做法。理解才能共情,孩子才會敞開心扉)。

第三,傾聽孩子的想法,並且和他確認你接收到的資訊(很多時候,你只是以為你聽懂了)。

第四,提出問題,啟發孩子自己思考(允許孩子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不論有多幼稚,也請尊重他的想法)。

為什麼要和一個孩子做這麼平等、認真的溝通?須知,孩子不是一隻寵物,一顆花草,餵飽了澆了水就夠;他是有“心”的啊。只給他飯吃,他的內心世界必定貧瘠;給他精神養分,孩子的內心才會燦爛輝煌。

第二個大坑,幫孩子代勞

越是疼愛孩子的家長,越忍不住想幫他多做一點。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我非常看不慣媽媽追著孫子、哄著給他餵飯的情景。當我煞費苦心,讓兒子學會自己吃飯的同時,他奶奶卻說:“當初你生下來只有3斤多,要不是我每頓飯餵你喂到5歲,你哪能長得大哦?!”

家長總是有理由的。孩子太小了,所以必須按大人的方法做;孩子什麼都不會,所以乾脆幫他做了。很多年後,這些家長養出來的孩子,變成了“巨嬰”。

對此筆者有一個真誠的建議:只要不是對孩子自身有傷害的事情,那就鼓勵他大膽嘗試吧;讓他自己承擔行動的後果,體驗他自己的人生。他做錯了又怎樣?誰不是在一次次“試錯”中積累經驗呢?

(PS:說到這裡我又想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太多家長樂此不疲地代替孩子承擔後果,不是嗎?亂扔玩具,家長跟在後面收。弄髒地面,家長屁顛屁顛地擦。孩子總是犯錯,不正是因為不需要承擔後果麼)

第三個大坑,缺乏正面反饋

北大博士核聚說,學習的本質是模仿,加上大量的練習。說白了就是重複。

普通的家長,在一次次重複中,要麼不予置評,要麼不停地挑錯,要麼強迫孩子必須如何如何。這就別怪孩子做事請興趣缺缺,甚至跟你對抗。高明的家長,則懂得“反饋”的重要性,不斷激發孩子進步的熱情。

這並不複雜:不過是孩子的每一次行動中留心觀察,他這回做得好不好?有沒有進步?哪個細節值得表揚?哪個環節比較有趣?下一次我可以和孩子約定在哪方面做改進?……這些資訊,才是孩子成長的養分,是家長必須做的投資。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就能學會一個好習慣。

持續耐心地給孩子正面反饋,才能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警示四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家長才是最好的老師

給家長的4個警示:房祖名變這樣,成龍錯在哪?

最後,家長一定要要掌握一個終極技能——任務拆解!

如果有一件事你“教不會”孩子,那一定是你沒有拆解到位。

戴夫·佈雷斯福德臨危受命,擔任“天空隊”的新任總經理和執行主教練,他被要求改變英國的腳踏車運動員從未贏過環法腳踏車賽的狀況。他做到了,而且方法很簡單:如果你在與腳踏車比賽相關的每個方面都能夠提高1%的話,那麼,所有這些小收益加起來,成績就會顯著地提高。

他們先最佳化基本的事情:賽車手的營養、每週的訓練計劃、腳踏車座的人體工程學設計、輪胎的重量。但是,佈雷斯福德並未止於此,他們在尋找提高1%的可能性:找出能夠提供最佳睡眠的枕頭並送到賓館,測試最有效的按摩膠,教賽車手最佳洗手方法以避免感染,等等。

執行這個策略之後,天空隊在3年後就贏得了該項賽事。2012年,天空隊賽車手布拉德利·威金斯爵士成為了首位贏得環法腳踏車賽的英國腳踏車選手。同年,該隊贏得了2012年奧運會該專案70%的金牌。2013年,天空隊再創偉績。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只關注大而無當的目標,目標多半會落空;把目標拆解成可以直接著手去做的小事,願望才能變成現實。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曾經長達兩年的時間,我為兒子晚上不肯睡覺而困擾。即便白天他沒有午睡、即便他已經瘋玩了一整天、即便到了晚上12點,他還想著下床去玩,要喝一口水,或者纏著你:“爸爸,再講一個故事吧!最後一個!”各種方法用盡,包括上面說的哄、罵、威脅,都沒有奏效。我的內心一度十分崩潰!

近兩個月,孩子的情況好很多了。大多數時候,上床半小時以內就呼呼大睡。因為我一直在思考和踐行:怎樣讓孩子學會“睡覺”這件事呢?

首先,我發現娃對於光線、聲音特別敏感。說白了,只要開著燈,或者我和老婆在說話——他就當做現在是白天,可以繼續玩!沒別的,從此一上床就關掉大燈、開光線柔和的檯燈!講完故事馬上關燈!我和老婆也必須閉嘴!這是有科學原理的。睡眠的第一階段是“生理睡眠階段”,其表現是“睡眠者不承認自己進入睡眠,仍然能察覺到周圍的動靜;然而腦電圖顯示他肯定進入睡眠:呼吸、脈搏、血壓和體溫均已下降。這個階段的人還有一些有意識的思維、回憶等,但是已經沒有固定的思維。”你看,消除光線和聲音的刺激,把孩子的大腦興奮度降下來,這是他進入睡眠第一階段的前提啊!

其次,我把每天入睡要做的事情,做成了一個固定的流程:先洗澡,再喝牛奶,然後講故事,最後關臺燈睡覺。在洗澡的時候我就會提醒他:“今天晚上我們先洗……”然後微笑著注視兒子的眼睛,他馬上配合的說“澡!”接著我說:“然後我們要喝……”兒子不需要思考:“牛奶!”直到最後兒子自己說,要安安靜靜睡覺。這個“睡覺流程”在口頭上、以及現實中,迴圈重複了一個月,兒子快速入睡的習慣已經初見成效。很多家長費盡口舌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其實真正的秘密就在這裡:養成一個固定的習慣,才能讓孩子自動地做好一件事;反過來,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做什麼,那就幫助他建立一個相反的好習慣。

最後,我和兒子做了一些約定,給了他一些反饋。約定往往是,讓孩子等下講完故事就睡、提醒他關燈後不要打擾我們。給孩子正面的反饋,則更為關鍵:到了第二天早上,我會興奮地告訴他,“牛牛,你昨天晚上太棒了,一講完故事就自己安安靜靜地睡著了!”每次聽到這句表揚,他總是開心的直蹦。也許這會是他晚上乖乖睡覺的動力,不是麼。

透過這個例子你會發現:對有些孩子來說,連睡覺,都不是天生就會的。更別說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服、自己看書學習寫作業……

真誠地建議:孩子還小,你可以幫他拆解,教他學會做事的方法;等孩子大了,一定要帶領孩子一起拆解,教他如何拆解。這將成為他受益一生的終極技能!

再艱鉅的任務,不都是一件件的小事組成的麼?再難養成的習慣,不都是一次次的重複鞏固下來的麼?

有了這樣的信念,沒有養不好的孩子!

回顧總結

實踐出真知

給家長的4個警示:房祖名變這樣,成龍錯在哪?

OK,現在總結一下我們學到的知識點吧,它會幫助你更好地踐行和獲益:

孩子“不聽話”的三個原因:

1、兒童智力發展早期,大腦的興奮大於抑制,不自覺地尋找新的“刺激”,容易有小動作或者開小差。

2、兒童的身體機能、功能發育不完善,無法長時間靜坐,對家長說話也不太敏感。

3、兒童的智力發育水平不足,對於複雜任務還沒有靈活駕馭的能力。

家長要注意的兩大原則:

1、不要動用短期手段,去解決一個長期問題,比如讓孩子看電視打發時間。

2、管教孩子的重點不是管,而是教。要啟用上腦,激發孩子的智慧;而不是激怒下腦,讓他被本能和情緒支配。

親子溝通4步法:

1,任何時候,儘量等雙方(負面情緒)平靜下來後再作溝通。

2、即便孩子錯了,也表示理解(我理解你的情緒,但不一定認同你的做法。理解才能共情,孩子才會敞開心扉)。

3、傾聽孩子的想法,並且和他確認你接收到的資訊(很多時候,你只是以為你聽懂了)。

4、提出問題,啟發孩子自己思考(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不論有多幼稚,也請尊重他的想法)。

家長要避免的三個“大坑”:

第一個大坑,忽略孩子的感受。

第二個大坑,幫孩子代勞。

第三個大坑,缺乏正面反饋。

家長教育孩子的“終極技能”——任務拆解:

1、把複雜任務拆解成簡單可操作的子任務,孩子才不會無所適從;

2、做好一件件小事、最佳化每一個細節、把固定流程變成習慣,這才是做成“大事”的基石;

3、如果有可能,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掌握“拆解”技能,他將受益終身。

上面這些技能,馬上就可以用起來哦!試試看吧,也許會帶給你驚喜~

全文完。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