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就像氣泡溶解在汽水中《米花之味》

就像氣泡溶解在汽水中《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是一部清新、剋制、簡潔的電影,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話題,卻未做太多苦情、煽情的渲染,更多是對母女感情隔膜、關係疏離的日常生活側寫,作為外來人、“外省人”,看得出導演鵬飛和主演英澤,以及整個團隊,身心基本融入了當地生活,細心認真地進入,沒有突兀的、想當然的地方。

就像氣泡溶解在汽水中《米花之味》

片子主創的這種努力,讓我想起緬甸籍導演趙德胤的《冰毒》和《再見瓦城》等片,因為,從《米花之味》裡的滄源縣出去到緬甸臘戍,直線距離也就150公里左右,作為華裔盤踞之地,那裡的人,就是講《米花之味》裡類似口音的雲南臨滄方言。《冰毒》和《再見瓦城》裡的吳可熙、柯震東,同樣作為來自遙遠大城市的“外來人”,摸爬滾打,一臉土色,學了一口沒有違和感的方言,聽來很親切。

就像氣泡溶解在汽水中《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含蓄純粹,平靜湖面下的微瀾,需要自己去想象,沒有大起大落,在鬱鬱蔥蔥的初夏氛圍裡,民俗、宗教、教育各行其道,哪怕貧窮、疾病、死亡都不那麼讓人傷悲,只是那些早熟缺愛,沒有機會與父母多相處的孩子,純淨眼神裡流露出的有些無所謂的迷茫,讓人有些揪心。

就像氣泡溶解在汽水中《米花之味》

情與境相對寫實,有日常生活的溫度,生活中困境和本真,尤其是非職業的兒童演員,淳樸自然,親切可愛,操場的竊竊私語,列隊上學路上搶早餐,車上互相吐槽,躲在被窩裡玩手機,偷佛寺裡敬奉的“錢樹”,網咖玩遊戲,這些小細節都非常有意思。

就像氣泡溶解在汽水中《米花之味》

雲南臨滄市滄源縣,傣族其實是“少數民族”,這裡最多的民族是佤族,跟普洱市西盟縣一起,是中國兩個佤族聚居最多的自治縣。片子沒有拍佤族,而是拍傣族,選擇是對的,膚色黝黑,體型健壯,性格彪悍奔放的佤族,他們的生活可能更原生態,更清苦一些,但傣族部落溫婉的生活空間,滲透於日常的佛事活動,秀美的傣族女性,可能更適合出現於這個溫煦的片子。

就像氣泡溶解在汽水中《米花之味》

團隊上,鵬飛作為新導演其運氣和際遇讓人羨慕,一上來就有音樂鈴木慶一、攝影廖本榕、聲音杜篤之、剪輯陳博文、造型設計王佳惠……這樣的陣容保駕護航,這是一般年輕導演想都不敢想的,所以電影的成色很紮實,有很好的平衡感和分寸感,沒有犯年輕導演經常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