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利辛扁擔戲:手指上的營生

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它集戲曲、墜子書、鼓詞、口技、民間工藝泥塑、彩繪為一體,是一件集大成的民間藝術精品,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開發潛力,2017年扁擔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利辛縣南部地區地勢低窪,溝河密佈,易受水災。清朝時期,當地一部分人為了生活不得不掌握一技之長,作為謀生手段到處奔波,這一帶的胡集、大李集、新張集等地也因此逐步發展為遠近聞名雜技之鄉,代表性的雜要有猴戲、提戲等。其中,扁擔戲就是在這一時期興起的一項民間藝術奇葩。

這一表演藝術通過當地民間藝人的肩頭,幾乎傳遍了全國各地,尤其在河南、江蘇、山東等地較為流行,也深受群眾喜愛。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利辛縣胡集鎮東北部的耿莊、張營、張大莊、老海等幾個連片的村莊,幾乎家家都有人從事扁擔戲的營生。

利辛扁擔戲:手指上的營生

利辛扁擔戲在當地又叫“肘頭猴子“,是一種小型的木偶戲。一根扁擔可以挑起全部家當,包括樂器、影人、小型舞臺等道具,演出時,小型舞臺也是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所以被稱為扁擔戲。該戲演出形式較小,但內容豐富,集戲曲、曲藝、口技、民間工藝於一體,專業性很強,是一項較具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

利辛扁擔戲:手指上的營生

扁擔戲演出的內容非常廣泛,曲目多取材於《西遊記》《水滸傳》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歡的民間故事,演繹這些故事時,道具主要是木偶,同時也是看這個藝人的口技,因為戲的每一種聲音都得由此人表演出來。

利辛扁擔戲:手指上的營生

最多的時候需要同時出場多個木偶人物,而且這些人物不但有動有靜,有時還大打出手,要翻筋斗、打旋子,還得有兵器的碰擊聲、雷聲、雨聲、風聲和說唱對話聲、鑼鼓鏗鏘等等,這些都憑藉表演者的十個手指,一張嘴和兩隻腳來完成。

扁擔戲最重要的一項道具就是藝人口中的哨子,哨子由兩片中間略鼓薄銅片,內夾布條做成。表演時,它是總指揮,一些對話、口技、戲曲唱腔都是藝人用嗓子控制哨子發出聲音。一般學會使用哨子需兩三年時間,等到哨子能純熟運用,手技的活也能熟練掌握,可以挑起扁擔表演了。利辛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