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道家思想登峰造極的強者-范蠡

道家思想登峰造極的強者-范蠡

心有猛虎 細嗅薔薇

一)早年生活

范蠡出生於公元前536年,楚國宛地三戶人, 幼時家境貧寒。

但范蠡從小就酷愛讀書, 十幾歲就學富五車。

更難得的還不是他學識淵博,而是他獨到的思維見解,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質,寵辱不驚,泰然處事的能力。

范蠡在年輕的時候,由於常常語出驚人,讓人目瞪口呆,常與大眾的觀點不同,因此和他接觸的人都認為他特立獨行,異於常人。

其實大多數時候都是范蠡在進行深入思考,只是常人無法理解而言。

范蠡和文種都屬於小有名氣的人。

范蠡在20歲時遇到文種,兩個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相約要建立功業,成就一番事業。

范蠡與文種都是楚國人。但是,當時楚國已經是列國中的霸主,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政治混亂。

只有有背景的才可以入仕途,草根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階級固化嚴重。

范蠡和文種不甘心年華和志氣被慢慢消磨,25歲的范蠡和文種於是投奔越國為官。

時代背景:為什麼投奔越國?

春秋中葉時期晉楚兩國都是霸主級別的,晉楚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

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和越之間戰爭不斷。

二 )興越滅吳

初到越國,范蠡和文種並未受到越王的重用,越國有那麼多的才智之士,范蠡和文種年紀輕,名聲不高,也沒有顯赫背景。所以只是做一些瑣事的小事情。

遠大的志向需要漫長的等待和忍耐。等待機會,於忍耐中磨礪意志。

在越國的這18年裡面,范蠡和文種憑藉過人的才華和能力慢慢嶄露頭角,終於獲得了幫助勾踐出謀劃策的機會,但還是沒有被重用。

小馬哥說:“我等了3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

范蠡說:“我等了18年,就是要等一個說話的機會”。

在范蠡43歲這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練兵,打算報殺父之仇,勾踐打算先下手為強。

范蠡勸諫,越王勾踐一意孤行,最後兵敗會稽山。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

挫折使弱者越弱,強者越強

當時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戰敗的痛苦中,但是范蠡不同,他深知強弱可以相互轉化,自己真正的機會來了。

於是范蠡對勾踐說,身處逆境的時候,世界上無人能夠助你援你。

這種情況下,要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舍人所不能捨、苦人所不能苦。

只有這樣,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可以幫你。於是勾踐開始重用和信任范蠡,任命范蠡為上大夫。

從這一刻起,勾踐復仇的怒焰產生的意志加上范蠡等人的才能,大家團結一致,齊心協力。

范蠡成為上大夫以後,建議勾踐對外假裝臣服吳王,對內悄悄發展壯大。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

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

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有人生病,勾踐親自去慰問;有人去世,就親自去辦喪事;對家裡有變故的免除徭役。

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國都城。

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

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

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7年後,打算起兵伐吳,范蠡勸阻,這一年范蠡50歲了。

兩年後,吳再次伐齊,攻佔了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越王君臣不停的賄賂討好吳人,進一步麻痺了吳人。

但是伍子胥覺得越國偽裝臣服,暗中練兵。夫差不聽,矛盾激化後,伍子胥被殺。這一年范蠡52歲了。

又兩年後,吳王在黃池會見諸侯,吳國的精兵都帶走了,只留下老弱和太子守城。

勾踐又去問范蠡,范蠡說時機可以了。於是發兵伐吳,吳國留下的老幼無力抵抗,敗北,吳國太子然後被殺了。

吳王知道國內鉅變後,為了避免多線作戰,沒辦法,於是讓人帶著厚禮請求和解,越國計算了一下現在還滅不了吳,於是暫且和平相處。這一年范蠡54歲了。

三年後,越興師伐吳,兵至於五湖。這一年范蠡57歲了。

一年後,三月份,越伐吳、吳師還戰於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這一年范蠡58歲了。

三年後,十一月,越圍吳、范蠡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這一年范蠡61歲了。

兩年後,年底,越滅吳,吳王夫差自殺。這一年范蠡63歲了。

終於范蠡用了38年助越滅吳,實現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前面18年的努力只是為了能有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的機會,後面20年全部在實施自己的志向,對外麻痺吳國,對內猥瑣發育,積攢力量,最後先蠶食後吞併了吳國。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范蠡沒有被巨大的成功衝昏理智,而是冷靜的分析了當前局勢:現在越國的威脅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強大有威脅的離得遠,離得近的都是弱小的國家,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自古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

加之多年的相處和觀察,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於是產生功成身退的念頭。

將離去之前,范蠡對好友文種說越王將來會誅戮你的,應該早做打算。文種不以為然。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

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執意要離開。

勾踐執意挽留又以范蠡家人相威脅,然而范蠡最終還是辭掉了高官厚祿,將家產全部充公,離開了越國。

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盡家財。幾天後,范蠡攜妻兒離去,前往齊國。

范蠡為什麼要散盡家財呢?

首先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既然打算辭官離去,那麼知道他要離開了,覬覦這些家財的人必然會起壞心思,從而引發危險,范蠡連高官都舍了,更何況家財。

范蠡離去時給好友文種寫信告訴他一些“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和物盛而衰,適時進退的道理。

以及越王勾踐為人,長頸鳥啄,鷹眼狼步,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

今若不走,以後反為所害。但終究口說無憑,文種還是不信。(最後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因為同僚的嫉妒汙衊以及越王勾踐的猜忌而死)。

其實讓60歲左右的文種放棄所有從頭開始,相信絕大多數人面對這種抉擇都會和文種一樣,不肯輕易撒手已有的富貴吧。

想想也是,38年努力奮鬥,付出多少心血,換來的成果,只要心裡面有那麼一絲幻想,都不會撒手的,通常會自我安慰。

例如越王勾踐惦記我的勞苦功高,我應該能善終,就算不因為功勞,看在38年裡面13870天,天天一起吃飯,一起出謀劃策,一起流汗,一起相互鼓勵,總有感情吧。

總有那麼一絲絲僥倖讓自己讓自己覺得可以抵抗“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的命運。

其實想想看也是縱觀幾千年有幾人能得善終。大概最出名的就是范蠡和張良了吧。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

劉邦和勾踐在封賞群臣時,范蠡和張良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放棄。

一個拒絕了繼續輔佐越王勾踐的機會,一個拒絕了齊地的封賞,只要了一塊很小的地方,就是張良當年和劉邦相識的地方。

他們都選擇了放棄利益,遠離紛爭,常人眼中的萬戶侯,在他們眼中是將軍冢。

三)經商致富

63歲的范蠡抵達齊國後,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

范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

范蠡對待僱工十分慷慨、親和,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

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

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范蠡做工。

而在商品銷售上,范蠡採取薄利多銷的手段,在專賣商品的過程中,讓別人多賺,自己則日積月累,細水長流,並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伙伴。

經過全家人辛勤勞作,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

齊王聽說了他的才幹,便派人請他做齊國的宰相。

而范蠡卻喟然感嘆道:“治家理財,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職找上門來,這些看似幸運的事情,對我這樣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詳的徵兆啊”。

他歸還了齊王的相印,邀來朋友鄉人,把數十萬的家財盡數分給他們,只留下些便於攜帶的珠玉,作為日後經商的資本。

散盡家財後,他連夜走小道離開齊國。這是他第二次主動從事業的巔峰急流勇退。

這是范蠡第二次散盡家財,有了財富的范蠡沒有相應的武力保護,本來可以低調發展,但是齊王的宰相之高位把他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當時法律沒有現在健全,強盜很多。所以當時范蠡的處境不啻於稚子懷千金於鬧市之上。

再加上齊王把宰相之高位給范蠡,定然會給范蠡招來窺視宰相之位的官員的嫉恨。

而且范蠡在齊國沒有建功立業,別人也不會服氣。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如果貪婪的官員做一下小動作,比如讓人假扮盜匪搶劫范蠡,或者慫恿別人去偷,一旦和范蠡的人發生衝突,那麼范蠡和族人就要有人員傷亡了。

於是范蠡邀請來朋友鄉人以及周圍的貧苦百姓,當著大家的面散盡家財,只留一些容易攜帶,而且從外面看起來不容易被發覺的珠玉作為以後的發家資本。

散盡家財後他擔心再出變故,於是連夜走小道離開了齊國。

隨後帶著妻兒飄然離開齊國,遷至定陶,定陶是天下的經商之地,富豪多,安全,所以范蠡打算在這紮根。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道德經》

范蠡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

沒出幾年,范蠡透過經商積資又成鉅富,遂自號陶朱公。

到了古稀之年,家資富可敵國,兒孫滿堂,88歲時無病而終。

但凡道家思想集大成者,普遍特點是都比較長壽,上古的聖賢大多能夠活到一百歲。而現在的人所追求的長命百歲,他們輕鬆的做到了。

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黃帝內經 -素問》

縱觀范蠡的一生,道家思想有很重的佔比。

范蠡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和諧統一的天道和人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

總結:

在屌絲之苦和強者之路里面提到了,強者之路的三部曲:大志向,大才能,大機會。

所有強者的共同特點:自強不息和理智。

自強不息提供動力,不至於讓人在挫折和平凡的歲月中消沉,而理智讓人把握方向,不至於努力前功盡棄。而強者和弱者的區別也在於這兩點。

人按照強弱可以分成四類人:(強和弱代表目前的資源和能量)

第一類:有強者之心的強者。這類人會恆強,大部分的創一代是這類人。

第二類:有弱者之心的強者。這類人的命運飄忽不定,完全看運氣,大部分是二代,三代。

第三類:有強者之心的弱者。這類人是潛力股,以後會發展起來,但是需要時間,和機會。

第四類:有弱者之心的弱者。這類人會恆弱,大部分是底層的屌絲。基本上永墜輪迴了。

當一個強者想要利用得之不易的機會抵達成功的時候,這個時候,來競爭的都是強者,但是強者也分三等。

在競爭的海選階段,開始淘汰人級強者,在半決賽時開始淘汰地級強者,在決賽的時候開始淘汰天級強者,最終決賽的勝負歸誰呢?

都是天級強者,就看同時代參加決賽的強者的差距,如果差距非常小,大家都奈何不了彼此,如果有一定差距,那麼更強的那個獲勝,所以這個時候有運氣這種縹緲的東西摻雜裡面。

同時代的一個強者始終奈何不了另外一個,就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道德經》

所以我只講強弱學,不講成功學,而且強弱是會互相轉化,無恆強也無恆弱。

成功則是比較縹緲的,摻雜的因素太多,亂花漸欲迷人眼。

為什麼我喜歡寫關於草根的呢,因為草根都是從無到有,而權貴都是從有到大有或小有。

沒有體會一無所有的人不會知道無代表什麼,他們只會覺得現在擁有的理所應當,本來如此。

當階級固化後,強者之路的第三階段-機會就被堵住了,這個時候機會會變得非常少,底層的人沒有晉升通道就會絕望。

而通常人為了抵抗這種絕望,會自我安慰各種什麼佛系什麼平淡是真之類的的就產生了。

這個時候任憑你本事通天也無能為力,先天條件不足非人力和意志可以改變。

如果說強者三部曲是志向,才能,機會,那麼成功四部曲就是志向,才能,機會,運氣。

當你最終的對手比你弱的多的時候,成功唾手可得,例如劉邦項羽,劉邦7年定天下。

而當你最終的對手和你差不多的時候,大家常常打成平局,例如曹操,劉備,孫權,一輩子都統一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