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紅星專訪|《火紅年華》裡的三線建設故事為什麼拍得如此感人?因為背後導演不簡單

“作為一個年輕人,在國家需要你的時候,就應盡到自己的責任,完成歷史賦予你的使命!”

9月25日晚,史詩電視劇《火紅年華》(原名《大三線》)在CCTV-1黃金檔播出。這部“四川造”電視劇,講述在國家“三線“建設時期,金江市109冶金建設公司、川南鋼鐵、寶鼎煤礦等企業,從無到有,經歷輝煌與沒落,又在困境中積極轉型發展近半個世紀的故事。劇中,年輕的“三線”建設者們在深山紮根,洗冷水澡、住草房、點煤油燈學習的故事將觀眾的思緒拉回到了那個特殊的年代,紛紛感嘆“拍出了那個年代的艱苦”。

紅星專訪|《火紅年華》裡的三線建設故事為什麼拍得如此感人?因為背後導演不簡單

《火紅年華》的導演王文傑,曾打造出《孔繁森》《白眉大俠》《成吉思汗》等爆款作品,他所在的山影被譽為國內影視行業的標杆。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王文傑坦言,《火紅年華》傳遞的勇於犧牲勇於奉獻的“三線”精神對當下仍有教育意義。“前些年什麼穿越呀、小鮮肉小鮮花啊佔據市場,挺悲哀的。你看我們小時候,說長大後想幹什麼,都是當工人、當兵、當科學家。現在的小孩,你問他長大後幹什麼呀,很多都是當明星。”在他看來,有些精神不應該被遺忘,創作者也不能只是拍一些娛樂性很強的東西。

《火紅年華》是近年來少有的表現“三線建設”的電視劇,劇集以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三線”建設為背景,以十九冶、攀鋼、攀煤等位於四川的著名“三線”工業企業為原型,展現了一大批意氣風發的建設者們來到溝壑縱橫的攀西大裂谷深處,克服重重困難,將一片不毛之地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城市的故事。

劇集一開篇,來到“川南鋼鐵”工地考察的大學生夏方舟就因為起重機超負荷運載的問題,和負責指揮的陳國民師傅“槓上了”。作為大學生的夏方舟嚴謹,卻對實際情況不瞭解。老工人陳國民,則用實踐中磨礪出來的本事,給夏方舟上了一課。

紅星專訪|《火紅年華》裡的三線建設故事為什麼拍得如此感人?因為背後導演不簡單

《火紅年華》劇照

接下來的鏡頭,則讓觀眾回到了那個熱血的年代:參與“三線”建設的大學生們來到山裡,住的是草房,用的是金沙江裡的冷水。隨時停電,只能點著煤油燈看資料……

《火紅年華》的導演王文傑來自國內知名影視製作單位山影,曾拍攝過《孔繁森》《白眉大俠》《成吉思汗》《都是一家人》等作品,憑藉僅6集的《孔繁森》,王文傑收穫了“飛天獎”“金鷹獎”等重磅獎項。值得一提的是,《孔繁森》的攝影,就是後來打造出《北平無戰事》《琅琊榜》《山海情》等爆款劇的導演孔笙,那時他還只是一名出色的攝影師。《白眉大俠》拍攝時,《大江大河》《山海情》的製片人侯鴻亮彼時只是副攝像。

2018年,成都著名製片人陳永寧、趙明找到王文傑,邀請他拍攝著名作家、編劇革非花了數年時間採訪創作的《大三線》,“看到劇本時我還是挺激動的。編劇花了六七年時間採訪,寫得比較紮實,故事啊、人物啊都挺有感染力。”王文傑最受觸動的是劇本中因“三線”建設而犧牲的烈士們,“他們年紀輕輕就背井離鄉,來到這麼一個艱苦的地方打拼,還沒看到成果就犧牲了”。

紅星專訪|《火紅年華》裡的三線建設故事為什麼拍得如此感人?因為背後導演不簡單

《火紅年華》劇照

王文傑所在的山影是業界公認的最擅長拍攝正劇的團隊。但2018年的國內影視圈,正是浮躁的時候,最受關注的是流量演員、小鮮肉、玄幻劇、偶像劇……這樣的影視環境讓王文傑不太適應,“全都是上天入地、穿越的劇,什麼小鮮肉啊,小鮮花……都是這些佔據市場,挺悲哀的”。

然而,王文傑在《大三線》的劇本中,看到的是創作的踏實,是溫暖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山影之所以成為業界標杆,重要的傳統就是一定選擇有溫度、有正能量的劇本,不碰那些亂七八糟、蹭熱點的東西,這一傳統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在堅持。對於主旋律劇的把握,山影人也有自己的堅持。“我們拍攝主旋律的動機,一定是喜歡,肯定要選擇我們喜歡的題材,不是說給錢就拍。”

開機之前,王文傑查閱了大量關於“三線”建設的資料,還專程到攀枝花采訪了一些老工人、老幹部,瞭解當年的情況,前後花了一個多月。他至今還記得在攀枝花的“三線建設博物館”裡,看到當年建設者雕塑、浮雕後的激動心情,再看看現在的攀枝花,心裡只有兩個字——震顫。“從無到有。一開始攀鋼就是佔地面積僅有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這麼一個地方,後來慢慢建成了一座城市。”王文傑笑言,拍攝的幾個月裡,自己已經愛上了被譽為“康養之城”的攀枝花,想在這兒買房。“30多集的時候,我們就寫到攀枝花已經是知名的康養中心了,非常適宜居住。這裡的人也是天南海北的,各種文化都在這個城市展現著,挺好的。”

紅星專訪|《火紅年華》裡的三線建設故事為什麼拍得如此感人?因為背後導演不簡單

《火紅年華》劇照

作為一部表現上世紀60年代工業建設的電視劇,拍攝中最困難的就是復原當年的場景和找到當年的大型器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型裝置、機器幾乎沒有了,我們都是全國各地去尋找,包括影視城存留的,我們租過來用。”讓王文傑有些遺憾的是,由於找到的大型裝置數量太少,遠遠沒達到當年“好人好馬上三線”時那種氣魄。在攀枝花,一些老廠房、辦公樓也很難找到,最後劇組只好轉戰成都,才算完成了這些畫面。“要找到當年的那種感覺太不容易了。”

在看劇本時,王文傑就對劇中幾位年輕人的犧牲印象深刻,在拍攝時,這幾場戲的處理也費了一番心血,如李心梅、陸汀蘭等人的犧牲,“拍攝當中,我也是含著淚完成的”。

紅星專訪|《火紅年華》裡的三線建設故事為什麼拍得如此感人?因為背後導演不簡單

王文傑(紅衣者)正在給演員說戲

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王文傑反覆提到“三線精神”,沒有“三線”建設者的犧牲和奉獻精神,就沒有現在的攀枝花,這也是他在拍攝《火紅年華》時,想要傳遞給當下年輕人的最重要的思想核心。“你們都能看到,建設者們一開始去的時候連電都沒有,現架的電線。住的是茅草房,如果有人抽菸、點煤油燈看書啥的,就很容易失火,劇中我們表現了兩次失火。”王文傑說,到了第十集以後,大家才住上水泥板蓋的房,但吃的依然是粗茶淡飯,大多時候都是白菜豆腐。工作艱苦,住得也不好,但是就有一根弦兒支撐著他們,那就是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國家建設,沒有奉獻精神肯定是不行的,這些年輕人為了建設自己的祖國,不惜犧牲自己的青春,甚至還獻出了生命,真的是無怨無悔去做這件事,這就是‘三線精神’,這就是一種奉獻精神,就是一種責任,一種家國情懷。”

紅星專訪|《火紅年華》裡的三線建設故事為什麼拍得如此感人?因為背後導演不簡單

《火紅年華》劇照

拍了多年正劇的王文傑坦言,電視劇一定是具有相當教育意義的,作為從業者那就必須有弘揚正能量的精神,“現在國家也在整治,影視環境也慢慢恢復了。你看我們小時候,說長大想幹什麼,都是當工人、當兵、當科學家、當老師。現在的小孩,你問他長大幹什麼呀,那就說要當明星。所以說,我們的創作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王文傑認為,在《火紅年華》裡,除了對“三線精神”的讚揚,還有對英雄的塑造,這些英雄就是普通人,就像夏方舟說的,個人理想關乎於國家命運,國家命運連著個人命運。願意為國家命運奮鬥的普通人,就是英雄,“我們要弘揚正能量,沒有英雄能行嗎?”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李學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紅星專訪|《火紅年華》裡的三線建設故事為什麼拍得如此感人?因為背後導演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