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中秋節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

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物件。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關於月亮的詩句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花好月圓

向左滑動看看

中秋月變化丨滑動底圖,月亮由彎月逐漸變圓月丨點選穿透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01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李白《關山月》

·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陽關曲 / 中秋月》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

·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裡館》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02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關於中秋節的美麗傳說

01 嫦娥奔月說

月中有嫦娥,是古代箭射九日的大英雄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後,飛奔月宮,成為主月之神,並保持了青春不老的神性。民間婦女每年八月十五設案供奉瓜果糕餅,焚香叩拜,祭祀嫦娥,以求得自己青春常駐。此後,拜月祭嫦娥便成了婦女的專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由此生成。

02 唐明皇遊月說

唐明皇開元盛世時,天神感其政績,在一年的中秋賞月時,曾由道士羅公遠引匯入月宮遊覽(有說是夢遊),嫦娥熱情迎待,命月宮仙女起舞,設甜酥仙餅待客。唐明皇返回人間後,憑他的樂律天賦,追憶了仙女的舞姿舞曲,命人整理成《霓裳羽衣曲》,又令人造出月宮的甜酥餅,取名月餅,並於每年中秋祭拜嫦娥,以謝當年迎待之情。

03織女戀子說

相傳,牛郎和織女的兒子念母心切,其母知道後,就將他接入月宮,用一種圓餅來招待他。後來他做了官,就令各州縣的百姓於八月十五這天都來仿做這種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03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關於中秋的美文

季羨林對故鄉的中秋情有獨鍾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佔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菸波浩渺之勢。

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裡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千古漫思 詩話中秋

又是一年月明夜

願你

有遠方可奔赴

有歸處可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