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史記》也可以這樣讀:一代名臣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竊國賊

用心解讀被時光褪色的歷史,關注我,每天帶你看不一樣的歷史。

商湯戰勝夏桀,導致中國歷史上首個王朝夏朝覆滅,從此商朝走進中國歷史舞臺,商湯能成就這一偉大事業,有一個人功不可沒,這個人叫伊尹,沒有伊尹,就沒有商湯的事業。

《史記》也可以這樣讀:一代名臣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竊國賊

伊尹在眾多史料中被認為是名臣的典範,是一位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間諜大師,類似於國民政府時期軍統戴笠般的人物,長期在各諸侯國之間從事間諜活動,在《孫子兵法》的《用間篇》中,伊尹是間諜戰的典型教材案例,在《說苑》的《權謀篇》中,伊尹又是一位權謀術的大師級人物,一個深諳諜戰與權謀的人,其內心的城府是難以想象的。

商湯成為天子後,伊尹因功績卓越讓他實際上成為了商王朝的二號人物,位高權重。正因為如此,在商湯去世後,其子外丙繼承天子位,伊尹便成為輔佐新任帝王的顧命大臣,但這位帝王僅僅三年便去世了,將帝位傳給了他的弟弟中壬,中壬在位時間也很短,四年後也去世了,這事很蹊蹺但沒有任何相關史料來解釋這種蹊蹺,所以沒有證據支撐的觀點我們也就不做大膽假設了。但可以想象得到,如此頻繁的帝位更換,勢必會導致政局不穩,畢竟覬覦王位的大有人在。那麼伊尹會不會也在這些人當中呢?以伊尹的能力及政治謀劃手段,他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就只看他自己有沒有這個野心了。

《史記》也可以這樣讀:一代名臣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竊國賊

關於這個問題,必須要謹慎求證,畢竟他是史學家筆下的名臣典範,如果沒有史料證據支撐,還是不妄加猜測的好。司馬遷《史記》記載:“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看到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是的,這是失敗君王的通用標籤,之前的夏桀還有之後的商紂都被貼上這樣的標籤。面對天子失德,於是伊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把商王太甲給流放了,流放到桐宮這個地方,自己攝政,主持國事,朝會諸侯。

這就似乎有點尷尬了,一國之君被自己的依賴的重臣給流放,這個重臣卻行使天子的權力,朝會諸侯,難道諸侯就沒有任何異議?《史記》上是這麼記載的,我們暫且相信伊尹的高風亮節,他這麼做真的只是為了讓商王太甲閉門思過。

《史記》也可以這樣讀:一代名臣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竊國賊

後來,“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三年後太甲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於是伊尹把太甲又接了回來把國政又歸還給了他,如此做法不得不說,伊尹是個不折不扣的忠臣,但這裡面似乎也在向世人傳遞著某種資訊,如果你是帝王太甲,有這樣的忠臣,你是該高興還是該背脊發涼呢?是不是感覺到伊尹在時刻提醒你:”聽話點,我既然能立你,也就能廢了你”。當然這都是揣測,沒有證據。

我們再來看後面的兩句話,“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這有些不能讓人理解,太甲回來了,諸侯於是又都歸順了殷商,天下百姓得以安寧。這句話換個方式說就是太甲不在帝位的這三年,也就是伊尹主持國事的三年,諸侯是沒有朝會伊尹的殷商政權的,天下的百姓日子也不好過,過得不太平,古時候老百姓的日子不太平無非就是經常發生戰亂,導致百姓困苦不堪。帝太甲無德流放了,伊尹上臺攝政了,但國家還是這個樣子,說明伊尹你能力也不行啊,把國家都治理成了這個樣子,帝王無德你就把他流放,那你自己呢,讓百姓飽受戰亂,生活困苦不堪,你是不是應該自裁以謝天下啊。

《史記》也可以這樣讀:一代名臣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竊國賊

再者,既然國家是這樣的境況,諸侯都不認可伊尹,伊尹為何還要逆天而行呢?就算太甲無德,你可以另選賢能,另立國君呀,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如果太甲沒有改過自新,是不是商王朝就一直處於無君的狀態呢?所以《史記》這裡解釋不通,唯一能合理解釋得通的就是伊尹篡位奪權,竊取了殷商政權,跟夏時代的后羿尤出一轍,不同的是后羿是諸侯,有自己的地盤,伊尹是臣子,無自己的領地。

這樣的解釋有證據嗎?我們前面講了對伊尹這樣的千古名臣要謹慎求證,沒有證據肯定是不能這樣肆意猜測的,《史記》裡的證據上面說了,自相矛盾,解釋不通,但還不能算是鐵板釘釘的證據,鐵板釘釘的證據在《竹書紀年》裡面:“仲壬崩,伊尹放大甲(即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竹書紀年》裡面清楚的記載,伊尹流放太甲自立為君。如此一來就能很好地解釋《史記》裡面太甲流放期間諸侯不服,百姓不寧了。而且太甲並不是《史記》所記載被伊尹迎回來的,而是太甲自己潛逃出來的,其中的細節已經無法還原,只知道潛逃回來的太甲殺了伊尹,重新奪回了政權,並讓他的兩個兒子繼承了他的產業。

《史記》也可以這樣讀:一代名臣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竊國賊

《竹書紀年》的說法完全顛覆了《史記》裡面的記載,可是由於《竹書紀年》只是孤證,在其他史料中找不到類似的觀點,因此相信這種說法的人是比較少的。畢竟司馬遷的《史記》是可以確定的正史,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竹書紀年》裡面的歷史不是真實的,《竹書紀年》雖然是孤證,沒有文獻能證實裡面內容的真實性,可是作為一部最早的史書,能被流傳下來已經是不容易了,如果不是因為盜墓這些竹簡說不定還被埋藏於地底。我們不能一味的抵制《竹書紀年》,雖然不能被證實但可以作為參考,兼聽則明。對於這麼古老的一本紀年體史書,還能找到能證實它真實性的文獻嗎?這種希望是渺茫的,或許在今後的考古工作中會有所發現。

《史記》也可以這樣讀:一代名臣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竊國賊

我本人對《竹書紀年》的說法還是比較認可的,其一伊尹作為重臣歷經四朝天子,並且是開國元勳,位高權重,有篡位奪權的這個實力。其二《史記》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太甲迴歸,為何會有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的說法?史記裡面解釋不通,參考《竹書紀年》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釋。其三流放天子不是一個臣子該做的事情,有背禮法,國不可一日無君,流放了天子,為何沒有另立新君卻自己攝政天下,伊尹這樣做至少有篡位的動機。最後,本人覺得《竹書紀年》這本史書還是可信的,《竹書紀年》中有部分跟《史記》觀點衝突的地方已被證實其真實性,再者《竹書紀年》相比《史記》更為古老,《史記》寫殷商時期相當於我們現在看漢唐時期,時間太過久遠,真實效能有多高?要知道那時候只有摸金校尉,並沒有考古工作者,只能靠傳世文獻。

一代名臣伊尹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大家會有自己的一些判斷了,關於如此久遠的歷史,要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幾乎是不太可能了,除非真的能穿越到那個時代,除此以外,就只能看考古工作者在大量的考古工作能中不能有所新的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