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觀後感——《步履不停》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條奉俊昊2011年寫給是枝裕和的信,開場寫道:“是枝裕和前輩你好,我是首爾的奉俊昊,剛剛在大銀幕看了《步履不停》,非常激動,不由得如此冒昧地寫一封信給你……”

信的大意是,電影他看懂了,奉俊昊認為該片劇本完美,以樹木希林為首的一眾演員表現驚豔,機位選擇心有慼慼然,角色走位神乎其技,總體是那種“不見得人人都會喜歡,但只要懂了就會知道何其可貴的電影”。

觀後感——《步履不停》

昨天沒事,有認真看了一遍《步履不停》,看完也激動了,果然看到了一些之前沒有看到的東西。於是,馬不停蹄地連看了《海街日記》和《比海更深》,併發朋友圈,說自己連看三集是枝裕和深受鼓舞,有朋友評價說“連看三集,必被滋養,可以生三胎了”,我覺得很恰當。

也反思,為什麼之前看是枝裕和沒有喜歡到這個程度?還是不相信公論,還是在自己的小狀態裡故步自封了,要檢討。下面我談談昨天三集連看後的心得體會。

觀後感——《步履不停》

很少有像奉俊昊那麼標準的電影導演,他拍的是非常標準的電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燃燒》甚於《寄生蟲》,《寄生蟲》太標準了,不像《燃燒》那麼飛。李滄東拍電影的根基是小說,是枝裕和也是小說;伍迪艾倫是小說+脫口秀;阿莫多瓦是舞臺劇;昆汀是美式漫畫;維斯安德森是《丁丁歷險記》那類老歐洲漫畫,那種老歐洲漫畫都是非常平面的,類似於咱們這邊的小人書,因此不講究縱深感。

是枝裕和的自我認知,從阿部寬扮演的那些歸家遊子身上可以看到。四十好幾離過婚,高中時代的英氣已經蕩然無存,在世俗眼光看來是個努力遮掩落魄的漂泊者,其實他還是他,只不過沒能靠手藝賺足贍養費,因此回家省親的時候會尷尬,擺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氣勢。好在,是枝裕和的家庭中總有一位強悍的女性角色支撐局面,大多數時候是樹木希林扮演的母親,《小偷家族》中是安藤櫻扮演的信代,男主人公能在這位強悍的女性身上找到救贖。

觀後感——《步履不停》

《海街日記》裡,小鈴的委屈不著一字,都是暗搓搓的,因為委屈這東西就是要暗搓搓的,一旦講明瞭就變成訴苦,或曰傷痕,就沒意思了。與其說是枝裕和高明,不如說他強悍,因為投資方、劇組工作人員、好心的文學策劃和尚未進入狀態的演員會在影片籌備的3/5年中不停勸你:把小鈴這個人物做得再明確/極致/立體/鮮活一些。如果是枝裕和招架不住同意了,妥協結果就是,小鈴的不容易被三位同父異母的大姐姐在葬禮上看到,仨人一合計,邀請小鈴過來一起住,觀眾鬆了一口氣:“哎呀這仨大姐總算還有人性”。

實際成片是怎麼做的呢?小鈴把父親的老照片送到三位姐姐手裡,她們嘰嘰喳喳地搶著看,小鈴知道自己是個外人,率先告辭,就這樣暗示了小玲的寂寞和懂事;葬禮上,那個沒用的後媽不敢上臺發言,想讓小鈴代勞,甚至其他親戚也說讓小鈴上臺沒問題,這孩子靠譜。就這麼倆細節,剩下的觀眾自己腦補。

這就是暗搓搓和明確的區別。

觀後感——《步履不停》

我們得承認,這世界上九成以上所謂創作者都是賤人,全能型自戀者居多,也有少數躁鬱症患者,相當一部分都有眼高手低的毛病。但也有極少數如是枝裕和這樣的人,各大影視公司文學策劃們必須躲他遠遠地,靠近三米之內都算褻瀆,類似這樣的人還有昆汀和伍迪艾倫。奉俊昊脾氣好,是凡夫俗子們的楷模,估計能將所有靠近他的文學策劃玩弄於股掌之間,搞搞聚餐講講笑話混個一年半載,最後劇本該不該再說。

《步履不停》中對著餐桌和庭院拍全家人,男主說錯一句話,全家人如聽到發令槍響一樣,穿花拂柳各忙各的作鳥獸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動機和行為邏輯。攝影機不動,只人動,幾秒鐘前還濟濟一堂的一家人,為了避免尷尬和正面衝突,就這麼呼的一下散去鏡頭之外了。遠遠地還能聽見他們討論雞毛蒜皮的家務事,剩男主一個人對著空桌後悔去。這種演員排程,確實如雜耍般妙不可言。

觀後感——《步履不停》

觀眾可以從是枝裕和的電影中得到心靈慰藉,功效等同於《菊次郎的夏天》《小森林》。這份小清新,或許是是枝裕和能夠在商業上成立的根基,可以說雅俗共賞各取所需。

聽說是枝裕和在日本的票房成績一直不佳,《小偷家族》拍完也有輿論炮轟,說法跟當年《紅高粱》得獎後的一樣:為什麼不拍現代化,為什麼拍灰暗。

觀後感——《步履不停》

我以為答案很簡單,是枝裕和需要《小偷家族》這樣的電影完成他自己的突破,他必須將他的“家庭電影”換一個形式呈現。這種改變,縱向上將階級往下拉,從鄉村老宅拉到城市底層,橫向上給整個“家族”一個職業,《小偷家族》是沿著是枝裕和的脈絡必然會拍的電影。後面我可以預測一下,他會拍……算了不預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