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電影《八佰》

"歷史一定會記住這場戰鬥,記住參與過這場戰鬥的人。而你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每當聽到這句話,都讓我們感覺到熱淚盈眶,因為每一位士兵犧牲的背後,都傳承著中國人心中的民族精神。《八佰》之所以能夠獲得這麼高的評價,除了高超的影像技術和精湛的演技之外,

更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中國人,什麼才是中華民族。

中國人,是能夠在面對兵力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敵軍也絕不撤退,一直堅守著四行倉庫;

是能夠在手榴彈無法炸燬鋼板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炸出一條血路;

是能夠不怕犧牲將國旗插在樓頂,以捍衛祖國的大好河山。

而中國的這種民族精神,是自古以來就具備的。如漢朝的霍去病、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于謙等。我們不難發現,

這種英勇無畏、忠貞報國、不怕犧牲的精神是深深刻在我們的骨子裡的,它流淌在我們的血液當中,是中國人壓不彎的家國傲骨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電影《霍去病》

北逐匈奴,封狼居胥,終成冠軍侯

說起中國人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最能說明的就是北逐匈奴的霍去病了。

霍去病是西漢的軍事家,更是一個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

在漢武帝時期,朝廷對待匈奴的策略向來是“以攻為守”,匈奴在這等鐵血政策下,被逐漸壓制到了漠北。然而,匈奴人骨子裡的野蠻基因,依然讓他們時刻騷擾著大漢王朝的邊境。

之後,武帝派大將軍衛青前去討伐匈奴,霍去病擔任票姚校尉,開啟了改變匈奴人命運的漠南之戰。

史書上記載,霍去病17歲時,就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數百里,斬殺了匈奴人兩千多人,在這其中包括了匈奴的宰相等高階官員。

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

霍去病的處境可謂是危險至極,稍微的不留神就會死在草原,因為匈奴有著漢朝軍隊沒有的優勢。

優勢一在於,匈奴人是馬背上的種族

在馬背上作戰的匈奴人絕對比漢朝的軍隊強大的多。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匈奴

優勢二在於,匈奴熟悉草原地點。

匈奴自古就生在草原之上,對於草原的方位可謂是一清二楚。而漢朝的軍隊則對此一無所知,一旦過於深入,就會迷失方向。

優勢三,匈奴人多勢眾。

此時的匈奴雖然是殘兵敗將,但是匈奴的兵力依然高於霍去病所帶領的八百士兵。然而,霍去病不僅這樣做了。還將自己的生命置身度外,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不得不讓人讚歎。

優勢四,匈奴人骨子裡的野蠻基因。

匈奴人雖然開始敗逃,但是他們骨子裡的野蠻基因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一旦匈奴人被激發了血性,霍去病和八百騎兵抵擋不了。

然而,就是這種敵我優勢差距極大的情況下,霍去病還是這樣做了。

等到霍去病回來之後,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又賞賜了他豪華的府邸,

但是霍去病拒絕了,並表示"匈奴未滅,何以成家"。

抱著這樣的抱負,霍去病開始了對匈奴的征伐——河西之戰、漠南之戰。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漢武帝

在河西的戰爭當中,霍去病殲滅匈奴九千多人,並俘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之後,霍去病孤軍深入草原,消滅匈奴三萬多人。

自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之後開通絲綢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漠南一戰當中,霍去病更是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與匈奴的左賢王決戰。消滅了匈奴七萬餘人,之後在狼居胥山進行了祭天封禮,即所謂的“封狼居胥”。

經過此戰,匈奴敗退到漠北,失去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

大漢王朝的威名從此威震草原,讓匈奴再不敢造次。

霍去病的一生是高昂激進的,也是最讓中國人熱血沸騰的一生。這位英雄,將永遠的矗立在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上。他的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時刻指導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

就像他說過的那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依然在我們腦海當中呈現,激勵著我們奮發圖強。

漢朝的霍去病不怕犧牲、北逐匈奴、擴大漢朝的版圖。在宋朝也有這樣一個人,

他被元軍俘虜後寧死不屈,慷慨赴死,他就是文天祥。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漢朝疆域

捨身成仁,以死報國,丹心永照汗青

南宋末年,蒙古人大舉入侵,先後消滅了金、遼、西夏等國家,只剩下宋朝在苦苦支撐。

文天祥臨危受命,擔任宋朝宰相之職。

但是這時候的宋朝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了元朝的入侵,就連文天祥也被元軍俘虜。南宋節節敗退,退到了崖山。

1279年,元軍在張弘範的帶領下進攻崖山。為了讓守軍將領張世傑投降,張弘範讓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

文天祥就拿出之前就已經寫好的《過零丁洋》交給他,

張弘範看過之後,感嘆他的忠義,對他禮遇有加,準備將他押到大都聽候發落。

崖山被破之後,宋朝滅亡,元朝完成了統一。

到了元朝大都的文天祥,依然受到很高的禮遇,但文天祥八日不吃、五夜不睡來表示自己的抵抗。

無奈之下,元朝將文天祥關入大牢。但是忽必烈十分欣賞文天祥的才能,就派元朝的宰相進行勸說。文天祥說:“

宋朝已亡,如同孩子失去了父親。已經知道父親已經病入膏肓,但不能忍心看他死去,一切要盡天意。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文天祥

忽必烈依然不忍心處死他,就召見了文天祥,就問他還有什麼願望。

文天祥表示自己深受宋朝恩惠,且為宋朝宰相,更不能侍奉二主,所以請求一死

就這樣,文天祥被賜死了。在臨死之前,文天祥面向南方進行跪拜,之後從容赴死。一代民族英雄就這樣落幕了,終年47歲。

文天祥臨危受命,想要挽救宋朝危機。無奈大廈將傾,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這種力量的。文天祥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文天祥還是這樣做了。

不僅是因為宋朝對他有恩,更是因為文天祥的家國傲骨。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崖山海戰

其實在忽必烈招降文天祥的時候,他完全可以投靠元朝。

做元朝的宰相,依然有很大的權利和財富,但是文天祥卻拒絕了,因為文天祥知道自己不可能為元朝服務。

世人常說書生志短,往往一點利益和威脅就會出賣國家。但是他們忘了,出賣國家的不僅僅有文人,更有手握重兵的將領。既然有出賣國家的,就有寧死不屈的人。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當中,像文天祥這樣忠貞報國的人是非常多的。

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在明知道是死亡的情況下依然毫不退縮。

他們這種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品格深深地影響著眾人;也正是因為他們,中華民族在無數的困難之下依然傲然不屈,屹立在民族之林。

異族的入侵在哪個朝代都會出現,即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也不例外。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南宋局勢圖

臨危受命,誓死守衛,護佑大明江山

在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建立了最後一個漢族王朝。但是在明朝建立之後,依然面臨著北方異族——瓦剌的入侵。

公元1449年,瓦剌入侵明朝邊境,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

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明軍二十萬人傷亡過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兵部尚書、戶部尚書戰死。

之後,瓦剌大軍進攻京師城,但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

于謙只得帶領著百姓守衛著大軍壓境的京師城。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提出要遷都南京,卻遭到了于謙的嚴厲斥責,他立志以死守國。之後在於謙的帶領之下,京師城抵擋住了瓦剌的多次進攻。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于謙

于謙能夠抵擋住瓦剌的進攻,與他的策略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穩定內部

。于謙看見朝堂動盪,就將王振抄家滅族,又擁立為帝,穩定了朝臣的心。

第二對軍隊整頓部署。

于謙訓練京師城內的軍隊,提拔有能力的將領。逐步形成了用城池作為營帳的方式,時刻預備著瓦剌的入侵。

第三整備後勤補給。

于謙抽調各個地方的守城軍前往京師城,並且僱傭農夫,用軍隊和農民晝夜不停抽調各地糧食到京師城。

在於謙各種措施的實行下,京師城被于謙打造的固若金湯,即使是大軍壓境也沒能攻破京師城。

打不斷的傲骨,搶不走的山河,八佰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明朝局勢圖

不得不說,于謙守衛京師城正是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犧牲的精神。

在明知道敵我雙方差距較大、皇帝被俘虜的情況下,遷都是保障性命的最好方式,然而於謙卻誓死守護京師城。

一旦京師城破,所有人都難逃一死,皇帝知道,于謙也知道,所以于謙並不能這樣做。

京師城後是大明的江山,京師城內是大明的百姓,所以于謙沒有選擇,哪怕身死也在所不惜。

在此之後,這種不畏犧牲的精神,就這樣一代代的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流淌的熱血

。哪怕在此之後的鴉片戰爭也沒有消亡,在異族入侵中華大地的時候,總有一些人會挺身而出,拯救國家、民族於危難。這就是中華民族,一個永不屈服的民族。

霍去病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謙如此,八百壯士也如此。在他們行為的身後,流淌著不畏犧牲的精神,撐起的是家國傲骨,傳承的是中國人心中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