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西北的江淮遺風

甘肅處在我國的西北,從秦嶺開始沿青藏高原的邊緣,一直向西北延伸,形成了獨特的骨狀區劃。它東西長1600多公里,南北長1000多公里,但要從最北端與蒙古交接處到最南端與四川的交界處,行駛距離卻接近2000公里。

大西北的江淮遺風

甘肅自有歷史以來就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各種政權來回割據,使甘肅成為漢文化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甘肅人民既有西北人與生俱來的豪放性格,也具有江淮水鄉的溫婉氣息。

地處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的新城鎮,每年的端午節都會舉辦“迎神賽會”。到了端午這一天,十里八鄉的百姓齊聚在這裡,從城隍廟中“請”出“龍神”,用轎子抬著,遊城一週,場面極其隆重。

為什麼新城會有這種古老而奇特的風俗呢?這就得從600年前的明代說起。

臨潭古稱“洮州”,而新城是洮州的衛城,到今天還保留著原來的軍事設施,是目前我國儲存的最大的衛城。這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

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這裡的少數民族頭目發動了針對明朝政府的叛亂,朱元璋派平西將軍沐英和奉國將軍金朝興平叛。明朝軍隊很快就平息了叛亂,朱元璋感到西北防務重要,下令留下部分軍隊駐守,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後來又把駐軍的家屬從江淮一帶也遷了過來,形成永久居民。這有點像現代的建設兵團,當地的很多地名也是取自當時駐軍名稱,如張旗、李旗,就像兵團的一團、二團,一營、二營一樣。

從江淮遷來的人也帶來並保留了當時的江淮文化,包括服裝、語言和風俗等。

服飾|在新城,每有節日,當地人都會盛裝出行,其頗具特色的漢族服裝主要體現在婦女的衣著上。

大西北的江淮遺風

新城婦女特色服飾

婦女們將頭髮盤在頭頂,用簪子紮成半圓形,用白色的手帕包裹起來,露出兩個角半垂下來,做出明代時期的鳳冠的樣子。衣服多是圓角立領的對襟喇叭袖半長袍,扎口的便褲,腳穿繡花翹頭布鞋,煞是好看。少女還喜歡在兩鬢戴上紅花,或金銀打製的“金玉梅花”,也叫“鬢花子”。手持團扇,撐花油傘,結伴而行,成為新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語言|在語言方面,明代的駐軍和移民給甘肅方言也帶來了很多荊楚古音遺存。以蘭州方言為例,N、L不分和江淮地區的語言是一樣的,還有“腳”字念做“jué”,如“腳踝骨”念做“jue把骨”;“角”字念做“gē”,“豆角”念做“豆ge子”;“解”念做“gái”,“解開”念做“gai開”。在蘭州方言中,有把對某一事物的仔細觀察稱作“an”的一例。姜亮夫先生《楚辭今譯講錄》一書中說:“在屈賦中,‘覽、相、觀’三字連用,都是透過眼的作用,表明了作者認識事物的層次。‘覽’是從大處著眼。‘相’,是目光四射之意,表明是細看。‘觀’又進一層了。用‘an’發音的,大都表明是細細地體察。”蘭州方言中,“an”其實就是“眼”字的古音。“眼”原是名詞,古時也常作動詞。故蘭州方言中有“an(眼)ー下”的說法,以形容觀察一下動作。“眼”讀作“an”,正說明了眼之古音,是零聲母,這恰是荊楚古音的特點之一。

風俗|再回來說說“迎神賽會”,“迎神賽會”起源於洪武年間,由明代駐軍紀念平叛的儀式演變而來。當地人將當時平叛過程中的將領奉為龍神,共有18位,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徐達、常遇春、胡大海等人。本來每當端午,按江淮人民的習俗,是要賽龍舟的。但是臨潭地區缺水,沒有那麼大的水面,所以將士們便將賽龍舟改為賽神,用轎子抬著龍神的像奔跑、比賽。臨潭的“迎神賽會”相當的隆重,從五月初五至初七,要連續舉行三天。第一天,重現攻城的場面;第二天,展現的是勝利後將士進城的場面,有點類似閱兵儀式;第三天,由年輕人裝扮成古代士兵,在山坡上奔跑追逐,再現當年掃滅殘兵遊勇的場景。

大西北的江淮遺風

冶力關景區內的常爺廟

這種“迎神賽會”的叫法和形式,只出現在甘肅的臨潭和相鄰的岷縣,甘肅其他地區卻沒有這種叫法。“迎神賽會”的叫法,多出現於江浙一帶,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散文《五猖會》中描寫兒時觀看“迎神賽會”的過程。

大西北的江淮遺風

新城端午節迎神賽會

新城端午迎神賽會

如今,“迎神賽會”已成為當地漢、藏、回等眾多民族的共同盛會。同時也吸引了無數旅遊、攝影愛好者前來觀光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