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我們的貧乏日子和佛系人生

“佛系”一詞從2017年底開始火爆網路,將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佛系”還時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據百科記載,該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該詞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學生”“佛系購物”“佛繫戀愛”“佛系飲食”等一系列的詞語。網路上有的人曲解了“佛系”一詞,讓它成為了懶惰的託辭,帶有點貶義的韻味。其實“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我們的貧乏日子和佛系人生

我認為“佛系”最貼切的解釋應當是《金剛經》裡對佛陀生活的描述。在《金剛經》中,佛陀不像其他經文裡的佛一般不食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相反,佛是以平常相示人。佛陀以自身的形姿告訴世人,即使像他這樣成了佛的人,也無法避免日常生活。《金剛經》第一段的第二句話:到了吃飯時間,佛陀就穿上袈裟,拿起飯缽,走進舍衛城去乞食。佛也要吃飯,也會生老病死,會知寒懂暖,就跟一個平常人一樣。不同的是,佛陀不會像世人一般執著於衣食用度。對於佛陀而言,有東西吃,有地方住能活下去就夠了。他把生存的手段降到最低的層面,物質的羈絆也就消失了,心靈的生活才會得到最廣的舒展。不會擔心家中物品是否會失竊,不會擔心明天的生計,更不會擔心身上的財物是否會被搶走。

我們的貧乏日子和佛系人生

當然,這並不是勸誡大家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是重在強調得失心的修煉。《金剛經》昭示的最高的修心法則:對於一切都能夠覺知到空性的真相,從而沒有任何執著,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相”可以理解成現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你無法消滅他們,也無法否認他們的存在。《金剛經》裡提到的“無相”是指不受任何現象的牽引,不受制於物件。“無相”的重點不在於相本身,而是在於對待相的態度。倘若不執著於相,那麼便是“無相”的境界了。實化之,你面前的那個人、那朵花,你不能讓他或它消失,但不可避免的是,他或它會生老病死。你可以做的就是安靜的看著,心始終處於泰然不受其牽引。

曾經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一篇關於高校學生自殺率的文章,大意是越有名的學校,學生的自殺率越高。生命誠可貴的道理連三歲小孩都明白,為何讀的書越多越是視生命如草芥。中國菸草大王、紅塔集團創始人褚時健的一句話或許能解釋這樣的怪象,他說:“中國的年輕人太急了,我都快九十了還在摸爬滾打。”現在有不少年輕人都有著浮躁心態,總想著“一夜暴富”或者兩年、三年當上某級別的官職。他們很難接受短時間內沒有回報的事情,做的每一件事都帶著一種功利心態。久而久之,接二連三的事與願違就擊垮了他們的心理防線,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凡事都有個度,過分執著於某件事情,就好像走進泥潭裡面一樣越陷越深。這樣的感覺就像生命的意義就剩下自己與自己在拔河。正如佛陀講述的,工作不過是你謀生的手段,得到足夠的住所、糧食、衣服就可以了。物質被利用的意義在於方便人類生活,它不過是其中一種的工具而已。

《大智度論》中說到,在一切財寶裡,人命第一,人是為了活命才求財,而不是為了財貨而求命。許多人都顛倒了這種關係,為了求財而捨命,不惜過度耗費身體工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心如死灰選擇放棄生命。生活中許多想不開都是因為我們把這個願望當作了現實。其實你本來什麼就沒有,那不過是你的一個願望,沒能實現對於你而言也沒有任何損失。一旦把願望當作現實,陷入虛妄的世界裡,實現不了的願望就變成了失去的痛苦。你可以有更好的追求,但不應該讓它成為你唯一的追求,更不應該讓它主宰了你的一切。你沒辦法改變的局面就坦然的面對,一笑而過,不受它牽引、羈絆。

我們的貧乏日子和佛系人生

我理解的“佛系”不僅是一種獨立於物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同時也是一種學會與自己和解的心態。不要過分苛求自己執著於竭盡全力也做不到的事情。人生的路還很長,該“佛系”時就“佛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