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小鎮裡的過大年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是農曆一年之首,俗稱“過年”。

烏鎮人過年,早在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就已準備,各街、各坊設專人於每日黃昏敲鑼擊梆,沿街巡走並時而高呼:“寒天臘月,火燭小心,前門關關,後門重重,柴間看看,灰堆坌坌,謹防賊盜,門戶要緊。”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小鎮裡的過大年

抑揚頓挫,如歌似吟,值至除夕。至今西柵仍有巡更老人值職,儼然已成一道獨特的風景。這個月的街市人頭濟濟,熱鬧非凡。農村人上街除賣農產品,主要買年貨,鎮上人也陸續備年貨了,老街深巷中,家家戶戶掛出了醃製的雞鴨魚肉等年貨。

一晃就到了廿三,年味漸濃,人們更忙了,民謠雲:“新年到,真熱鬧,廿三來送灶,廿四把塵掃,廿五吃豆渣,廿六打年糕,廿七辦年貨,廿八貼春聯,廿九祭祖先,三十來過年。”

臘月廿三是小年夜,俗稱“送灶日”,家家戶戶都把灶家菩薩送上天。為了讓灶家菩薩到玉皇大帝那裡多說好話,主人家都用黃南瓜煮熟和米粉做圓子,俗稱送灶圓子;有的還用此粉做成元寶、更有做成聚寶盆的。雖說吳俗、越俗有別,烏鎮屬吳,鎮上可能還是吳俗為多。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小鎮裡的過大年

送灶時先將灶君馬幛從灶君堂裡請出,在灶山上放置送灶圓子、糕點、水果和酒齋請。其中還必有一盆糖塌餅,意在把灶君的嘴粘上。齋他、請他,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但總還是有點不放心;乾脆把嘴粘上,什麼也不說,那就更保險了。祭拜後,把灶神馬幛放入紙糊的轎子裡一同焚化。待除夕過後,大年初一凌晨再把天上的灶神接回來,俗稱“接灶”。

民謗“灶家菩薩溼腳上天,幹腳落地”。根據民間經驗,大年初一會不會下雨,關鍵是看臘月廿三的天氣,如果廿三下雨,初一就不會下雨;如果廿三晴朗,那麼初一準會下雨。

廿四日撣塵,戶戶掃除,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廿五整天素食,且有以豆腐渣充食的習俗,傳說這一天是“天開眼”,也即玉帝下降權攝灶君事務,察人善惡,因而人們虔心齋戒,吃豆渣,是讓玉帝見到人們很苦,以求來年賜福,讓人們豐收,過好日子。廿六、廿七、廿八忙著打年糕、攤糯米鑊餈(鍋巴)、辦年貨、貼春聯,準備過年貨。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小鎮裡的過大年

一晃就到了廿三,年味漸濃,人們更忙了,民謠雲:“新年到,真熱鬧,廿三來送灶,廿四把塵掃,廿五吃豆渣,廿六打年糕,廿七辦年貨,廿八貼春聯,廿九祭祖先,三十來過年。”臘月廿三是小年夜,俗稱“送灶日”,家家戶戶都把灶家菩薩送上天。

為了讓灶家菩薩到玉皇大帝那裡多說好話,主人家都用黃南瓜煮熟和米粉做圓子,俗稱送灶圓子;有的還用此粉做成元寶、更有做成聚寶盆的。雖說吳俗、越俗有別,烏鎮屬吳,鎮上可能還是吳俗為多。送灶時先將灶君馬幛從灶君堂裡請出,在灶山上放置送灶圓子、糕點、水果和酒齋請。其中還必有一盆糖塌餅,意在把灶君的嘴粘上。齋他、請他,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但總還是有點不放心;乾脆把嘴粘上,什麼也不說,那就更保險了。

祭拜後,把灶神馬幛放入紙糊的轎子裡一同焚化。待除夕過後,大年初一凌晨再把天上的灶神接回來,俗稱“接灶”。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小鎮裡的過大年

民謗“灶家菩薩溼腳上天,幹腳落地”。根據民間經驗,大年初一會不會下雨,關鍵是看臘月廿三的天氣,如果廿三下雨,初一就不會下雨;如果廿三晴朗,那麼初一準會下雨。廿四日撣塵,戶戶掃除,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廿五整天素食,且有以豆腐渣充食的習俗,傳說這一天是“天開眼”,也即玉帝下降權攝灶君事務,察人善惡,因而人們虔心齋戒,吃豆渣,是讓玉帝見到人們很苦,以求來年賜福,讓人們豐收,過好日子。廿六、廿七、廿八忙著打年糕、攤糯米鑊餈(鍋巴)、辦年貨、貼春聯,準備過年了。書史或用紅紙剪成各種吉祥圖案貼上其上。供祭之物都籤紅橘於柏枝上著之,為‘百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