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民俗丨嵐皋民俗文化——哭嫁

民俗丨嵐皋民俗文化——哭嫁

據民俗專家分析,哭嫁可能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中“搶婚”習俗的遺存,而嵐皋有據可考的人類活動史,大概也始於那個時代。縣城肖家壩的仰韶文化遺址便是明證。所以哭嫁這一婚俗在嵐皋非常古老了,可能與人類活動史一樣源遠流長。

民俗丨嵐皋民俗文化——哭嫁

哭嫁內容浩繁、程式複雜。像生活在鄂、湘、川、渝邊界地區被世人公認的巴人後裔土家族哭嫁大約有二十多項程式,並須嚴格按婚禮程式循規蹈矩地哭,不得隨意抽泣哭訴。新娘每哭一次,均有來自內親外戚中的人陪哭和對哭,且所哭時間長,從出嫁前三個月“開哭”,直到出嫁當天新娘下轎才止。嵐皋哭嫁基本與此相同,但在長時間與湖廣移民文化的傳承融合過程中,哭的時間已沒有這麼長,程式也沒有這麼繁瑣了。常見的是在迎親當天和前兩天,新娘要哭訴父母的養育之恩,自己的離別之情。

例如:《哭嫁》。

豌豆開花綠豆蔭,

小奴家中來辭親。

牙牙哭的么么女,

媽媽哭的命肝心,

哥哥哭的親妹妹,

嫂嫂哭的情感人。

豌豆開花綠豆蔭,

小奴家中來辭親。

牙牙哭的么么女,

媽媽哭的命肝心。

民俗丨嵐皋民俗文化——哭嫁

再如:《哭嫁妝》。

紅日落西方,

耳聽門外鬧嚷嚷,

小女哭嫁妝。

哭了一聲奴的公,

公公的鬍子白蔥蔥,

養女一場空。

哭了一聲奴的婆,

婆婆的頭髮白如雪,

養女無下落。

哭了一聲奴的爹,

爹爹的心思硬如鐵,

好似水裡撈明月。

哭了一聲奴的媽,

養兒養女這麼長,

還不辦賠嫁。

哭了一聲奴的哥,

哥哥待奴好不過,

還要哥送我。

哭了一聲奴的嫂,

嫂嫂待奴待得好,

何日把恩報?

哭了一聲奴的妹,

妹妹的針線我教會,

何日到一堆。

哭了一聲奴的弟,

弟弟讀書學堂裡,

早早穿朝衣。

嵐皋也講陪哭,多是新娘的母親、嫂子、成年姐妹以及內親外戚中的女性長輩和成年表姐妹。因母親最為不捨,所以哭的也最為厲害。多是將自己的社會經驗、囑咐與希望再一次地告訴臨嫁的女兒。如:

女兒呀!女兒,

媽媽養你不容易,

如今就要嫁他鄉,

好歹明日成他妻,

命運安排靠自己。

還有最感人肺腑的一段話:

去了婆家是媳婦,

要孝公婆、要敬丈夫,

要勤快學會做家務,

要接人待物有禮貌,

要學會技能不求人,

切莫好吃懶做毀家旦。

民俗丨嵐皋民俗文化——哭嫁

哭嫁的形式大多是邊哭邊唱,有專門的歌詞和韻調,亦有哭嫁者和著某個韻調現場發揮的唱詞。有曲調委婉柔和、節奏平緩、富於歌唱性的小調歌曲,亦有以訴說為主、訴說中帶著哭腔的風俗歌曲,類似於現代歌曲中的說唱,卻沒有說唱那麼強勁和明快的節奏感,每段首句都是帶拖腔的呼號,段中每句結尾的語氣助詞都是下行旋律。會哭,是舊時女性學習人生儀禮所必須掌握的基本功;陪哭,是姑娘們學習哭嫁方法、技巧、內容的機會,現場實踐了,以便為自己以後出嫁作準備。誰哭得好,會受到眾人的稱讚。誰不會哭,會受到嘲笑和指責。

如今,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加上交通訊息的飛速發展,家人天天能通電話,短則三五天、長則半年幾個月就能見一次面,再也沒了舊時女兒出嫁彷彿生離死別的感覺了。所以哭嫁已就流於形式了,多是出嫁前夜,母親哭,臨嫁的女兒抽咽地應著。

本文轉自嵐皋旅遊 曹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