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落魄文人朱紹文科舉不成,白沙撒子撂地說了相聲,後帶拉阿彥濤、沈春和為同門師弟,相聲這行才算正式誕生。

傳承至第4代相聲界人丁興旺,出現了幾個拔尖的藝人,後人攏稱為“相聲八德”。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八德”指的是李德鍚、焦德海、裕德隆、周德山、馬德祿、張德全、劉德智、李德祥這8個人。後世藝人提起“相聲八德”無不分外恭敬,奉之如神明一般。那麼“相聲八德”真實的水平究竟如何呢?

說句不恭敬的話:

所謂“八德”有太多的吹噓成分,充其量只能算“二德”,而且有一個怪異的現象:這8個人能耐越大死得越慘。

1、馬德祿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先來說說馬三立的父親馬德祿。馬德祿讀過書,在舊社會藝人中算是有文化的,後來家道中落被迫學了相聲。

馬德祿能耐是有的,拿手絕活是雙鉤的“白沙撒字”,單口說得也不錯。但是馬德祿逗哏不行,發家致富全靠給李德鍚量活,李德鍚死了以後他就不行了,跟兒子馬桂元倆人賣藝也只能勉強餬口。說明老爺子單拿出來不算個腕,真實水平有待商榷。

2、李德祥

李德祥是師從恩緒,跟“萬人迷”是同門師兄弟。這個人比較“神秘”,沒留下錄音沒收過徒弟,藝術水平無法探知。

3、裕德隆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裕德隆是德字輩的總門長,這一輩的大事小情他說了算。他不讓你收徒弟你還真就收不了。其實相聲界的各種規矩很可能就是他們這代人創立的。

裕德隆留存的資料很少,據說擅長“白沙撒字”(看來也不是什麼絕活),以單口相聲為主。這裡大膽猜測一番:

發軔期的相聲應該是以單口為主,“相聲八德”之所以聲名遠播,很可能就是因為創造並確立了“對口”的主流地位

4、周德山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周德山也就是“周蛤蟆”,馬三立大師的師父。老頭為人厚道,對待徒弟不打不罵,得過且過,這一點尤為難得。

周蛤蟆十三四歲學藝,跟著父親“麵茶周”在天津三不管撂地,雖然拜師範長利,但能耐都是跟父親學的。

周蛤蟆捧逗皆可,以捧哏為主,給李德鍚捧哏的4年最為輝煌(1919-1923),李德鍚去世後又給馬德祿捧哏,生活從此落魄。馬德祿去世後周蛤蟆徹底沒了搭檔,有一搭沒一搭地跟人結“活對”,最困難的時候甚至低聲下氣地求著給10來歲的魏文亮量活。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周德山晚年身體不好,藝術水平直線下降,屢屢出現刨活漏底、丟三落四的狀況。蘇文茂寫過一篇文章,說周德山給張壽臣量活跟不上趟,自己臺下看著乾著急,給自己捧《醋點燈》把底給洩了,逼不得已爆粗口鞠躬下臺。蘇文茂直言晚年的周德山跟不上時代,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周德山晚年窮困潦倒,靠馬三立、趙佩茹等後輩湊錢奉養,活得很沒有尊嚴。

5、劉德智

“相聲八德”之中劉德智年齡最小,人氣也最低,但創作能力卻是極強的。傳統段子《歪批三國》就是以他的原創作品《批三國》為藍本不斷改編完善的,李伯祥的《看紅巖》大量借鑑了他的《讀紅樓》。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劉德智的師承有點問題,他是徐有祿的代拉弟子,本事卻是跟焦德海學的。劉德智最給焦德海捧哏,以師父之禮待之,焦德海去世後劉德智出面籌錢為其下葬。

劉德智的師承很含糊,導致其徒弟的輩分也很長時間不被相聲界認可。當然,這或許與焦德海李德鍚不合有點關係。

焦德海去世後劉德智改說單口,40年代在北京天橋撂地。那個時候天津已經有了5大火檔之說,北京藝人也大多進了園子,劉德智的境遇可以說略顯淒涼。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50年代後劉德智在相聲改進小組擔任副組長,為相聲的改良除

舊做出

了一定的貢獻。

6、張德全

外號“張麻子”,李德鍚帶拉的師弟。德字輩藝人中他是最早給李德鍚捧哏的,有“

張諧李莊

”的美譽,可見水平是相當高的。

張德全能寫能演,能捧能逗,稱得上“文武雙全”。從藝生涯與李德鍚互為捧逗,是當時最火爆的相聲搭檔。傳統段子

《大審案》、《耍猴兒》、《交租子》、《洪羊洞》、《文明詞》就是兩人創作改編的。

倘若假以時日,張德全的藝術水平、走紅程度或許不會比李德鍚差,可惜他身體不行,1918年就猝然離世。張德全去世後李德鍚同時用了馬德祿、周德山兩個捧哏的,側面說明張德全水平之高。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李德鍚留世的4段錄音:《打燈謎》

《唼封錢糧》

《對春聯》《發賣春聯》,都是跟張德全合作的,也充分體現了張德全的藝術水平。

可惜“張麻子”死得太早,藝術生命剛綻放就凋零,所以只能算半個大師了。

7、焦德海

“相聲八德”之中真正稱得上“大師”的只有兩個半,張德全算半個,焦德海、李德鍚各算一個

。翻看老先生們訪談可以得知,德字輩藝人真正大火的只有焦德海和李德鍚。這兩人有過短期的合作,但主要還是競爭關係,關係一直不怎麼好。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論對相聲界的貢獻,焦德海甚至高過李德鍚。焦德海創作、整理了200多段相聲作品,許多珍貴的傳統段子經由他手流傳了下來;傳承方面,焦德海可謂門徒遍天下,張壽臣是他徒弟,侯寶林是他徒孫,現在的相聲藝人論師承估計得有一多半出自他門下;人氣方面,焦德海巔峰與李德鍚不相上下,兩人的競爭幾乎白熱化。

焦德海有個抽大煙的毛病,而且煙癮很大,每次演出必須過足煙癮才能上臺,這對他的傷害是致命的。焦德海人緣也不怎麼樣,同行不怎麼願意跟他搭夥,搭檔大多是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

焦德海後期十分悽慘,人生最後階段是在病床上度過的。1936年焦德海演出結束回家,路上煙癮發作摔倒在地,從此臥床不起,時常咳嗽呼吸急促,靠吞大煙泡苟延殘喘。同年7月,焦德海於飢寒交迫猝然離世,家裡積蓄只有幾十塊錢。

8、李德鍚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李德鍚最早叫“小萬人迷”,“萬人迷”說的是他祖父李廣義。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李德鍚後來實在太火了,“萬人迷”前面那個“小”字就自發拿掉了。

毫無疑問李德鍚是“相聲八德”中最負盛名的,去世100年仍有後生晚輩不斷提及他,像駱玉笙、馬三立這種大師,提起李德鍚總是讚不絕口,特別服氣,這就是他的能耐。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萬人迷”是典型的冷麵笑匠,演出風格估計類似前幾年大火的方清平。馬三立回憶說“萬人迷”上臺不鞠躬,不跟觀眾交流,說完段子戴上帽子就走,大師範十足。

“萬人迷”流傳下來的故事很多,跟張宗昌、袁世凱似乎都有交集,但是很可惜,這些傳說“春秋筆法”的可能性比較大,邏輯上不太站得住。

合理推測萬人迷中後期藝術生涯就沒落了,後期甚至不得不跑去上海撈金,可惜錢也沒掙著。李德鍚死得最慘,

1926年去瀋陽演出,因住不起旅館凍死在了臭水溝裡

。“相聲八德”一個怪氣現象就此誕生了:

能耐最大的死得最慘,焦德海、李德鍚莫不如此。

李德鍚的沒落一方面是因為抽大煙導致身體不行,20年代不得不給張壽臣捧哏;一方面是嗜賭,錢都揮霍乾淨了晚年一貧如洗。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難能可貴的是,李德鍚的為人在圈內有口皆碑,救濟落難提攜後進這種事經常幹,這是個難得的老好人。馬三立提起李德鍚總是充滿了感激之情,尊稱其為“李爺”,感恩父親給他捧哏掙下了南市的四合院。

“相聲八德”藝術水平探秘:稱得上大師的,兩個半人而已

相聲界最負盛名的傳奇—“相聲八德”大抵如此,資料有限很難整理明白。相聲藝人為給行業貼金,杜撰了不少美麗的傳說,正如傳武喜歡鼓吹楊露禪、董海川一樣。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又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