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上那些發配到邊疆的人為什麼中途不逃跑?原來並不是不想跑

愛看電視小說的人,可能經常會看到流放的情節。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更不要說區區流放了。那麼大家在觀看的同時,有沒有疑惑過,為什麼犯人在途中不會逃跑呢?一般看守的獄卒只有兩三人,而且流放路途十分遙遠,路上吃飯睡覺雜事繁多,總有機會可以逃跑,但是似乎很少看到有犯人成功逃脫的情節。那這個究竟是為什麼呢?

歷史上那些發配到邊疆的人為什麼中途不逃跑?原來並不是不想跑

其實,作為我國古代刑法的一種,流放的起源很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初具雛形,到南北朝後期時已發展的十分完善。自隋起,流便與笞、杖、徒、死一起組成新五刑體系,並一直延續到清末年間。作為一個歷經一千五百多年不斷變革發展的刑罰,流放制度必定有其特殊性和保證性,才能在古代牢坐五刑之列。

歷史上那些發配到邊疆的人為什麼中途不逃跑?原來並不是不想跑

首先,犯人根本不具備逃脫的身體條件。被髮配的人肯定會佩戴刑具,手銬腳鐐,脖子上還要套一個木質枷鎖,總重達數十斤,而且還會有專人看守押送。流放的犯人通常不會被優待,即便曾經是高官或者很有錢財,出發前有家人打點過獄卒,也很難在流放過程中輕鬆。流放一般都是發配到偏僻窮困的不毛之地,山高路遠,從起解地到目的地走幾個月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而且犯人的吃食分量都有嚴格規定,會保證犯人餓不死,但也絕對吃不飽。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奔波,飢腸轆轆,就是健壯的官差都受不了,更不要說一直戴著枷鎖的犯人。而且一般被流放的很多都曾生活優渥,沒受過什麼苦,在流放途中不要說伺機逃跑,就是健健康康、不拖後腿的趕到被流放地都不容易。

歷史上那些發配到邊疆的人為什麼中途不逃跑?原來並不是不想跑

其次,古代流放制度具有一定完善性。被流放之人在起解之前,途徑的各地都已收到訊息,畫像早就遍佈各地就算僥倖逃脫,走不了多遠就會被附近的發現。而且後期流放的犯人,大多臉上都會被刺青,一看便知是被髮配之人。更何況,古代是戶籍制度,什麼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要憑藉碟牌,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身份證,只有擁有一個“通行證”,才能自由出入城門。而且古代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小,忽然跑來一個衣衫襤褸的陌生人,要不了多久,村長、亭長、保長、里長這些人就會收到訊息,只要發現形跡可疑,立馬就會被抓去縣衙。

歷史上那些發配到邊疆的人為什麼中途不逃跑?原來並不是不想跑

再有,則是古代人講究家族榮辱,一人身系一門。雖然自己被流放,但是一旦逃跑的話,全家全族的人都要受到牽連。因此,為了全家安危,絕大多數的犯人都不會輕易逃跑,尤其是一些大家族出身的犯人更是如此,不僅是為了家人性命,也是為了家族榮耀。

最後,流放的犯人內心總還抱有一線希望。有些犯人背叛流放都是有刑期規定的,在被流放地服刑超過一定時間之後,還有機會可以回到原籍。而且如果自己運氣夠好,遇到新皇登基、大婚、戰事大捷等情況,龍顏大悅之下大赦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畢竟人活著,一切都有希望。

歷史上那些發配到邊疆的人為什麼中途不逃跑?原來並不是不想跑

雖然流放看起來很悲慘,一路上被驅趕折磨,到達之後更是連日勞作,性命堪憂。但是在古代由於制度的完備性呵特殊性,還是很少有犯人在流放途中逃跑的,比起逃跑後被抓面臨更嚴重的後果,絕大多數犯人都會選擇老老實實被髮配,也因此流放是除了死刑之外,最具有震懾力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