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最後的告別》:歸途、抗爭、和解,桃花源記裡的幻想

這世間向來沒有感同身受,如同旁人始終無法理解“方圓”心裡的苦痛,“方圓” 始終不能明白“工廠女孩”最後無聲的啜泣,時空交疊重影,情感錯位追趕,“老牛”在這安靜無聲的世界裡用力吼叫,雨點在耀眼的陽光下輕鬆掉落。

浮雲全身的“觀音”仁慈良善的看著世人在泥濘裡掙扎,失去人身自由的“蒼生”在桃花源記的幻想裡找尋情感的最後歸途。父權、制度、抗爭、和解,無言的歌,清白的年份。在大雨裡有一場獨屬於“方圓”的,最後的告別。

《最後的告別》:歸途、抗爭、和解,桃花源記裡的幻想

影片說的是天生聾啞的“方圓”一家三代分分合合的情節。在影片裡,“張中臣”導演把鏡頭對準老百姓,他把“倫理關係”與社會變化聯絡在一塊,用冷靜剋制的筆慢慢琢磨世間的苦難與心酸。

無法訴說也無處訴說的

疼痛

,不敢阻止也無法阻止的“政策”,一次又一次地災難來到這普通家庭身上,他們只能默默忍受,給的苦很難諒解,領會著生命價值的裂變與觸動到靈魂的“陣痛”。

《最後的告別》:歸途、抗爭、和解,桃花源記裡的幻想

“方圓”牽著“老牛”走在青綠色的白堤邊,抬頭看向天空,穿過樹影裡的陽光去找尋心裡的歸宿,天生的聾啞讓他活在無聲的世界裡,只能用眼睛去看人間情感,感受著社會的溫度。

《最後的告別》:歸途、抗爭、和解,桃花源記裡的幻想

離家的“母親”與有著精神病的“父親”,

投井自殺

的“妹妹”,垂垂老矣的“爺爺”,這個破碎的家在歲月裡很不穩固,小心地維持著都覺得的平衡,直到那口深井沉沒掉“妹妹”的生命,吞掉“父親”人性裡最後的理智。

在影片裡,“張中臣”導演很大膽地把第一視角給到“方圓”身上,人物視聽上的閉塞帶來的是心裡情感世界的“洶湧波濤”,讓整個影片有著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感。

《最後的告別》:歸途、抗爭、和解,桃花源記裡的幻想

影片裡的父親始終在抗爭,他也受 “父權”影響,這個“父權”不不光是爺爺,也是年代與體制的。“父權”的便是“不”的功能,孩子獲得主體性時,便只能承受著“父親”的禁令,捨棄對母親的慾望,禁令如同時間錯亂的手錶一樣,他在試圖去跟上年代的步伐,到女兒的無意間去世,把他完全整垮,手錶落井時,他也被黑暗的深谷吞噬。

《最後的告別》:歸途、抗爭、和解,桃花源記裡的幻想

“監控”是分割空間的,我們可以看到多個空間在一塊螢幕上,看上去我們看到的東西很多,實際很少,如同現在的世界一樣,我們在“網際網路”可以很快地找到訊息,今天可以吃明星的瓜,同時另一地方被洪水侵襲。

監控著世間,控制著世間的一舉一動,我們並不安全,因為看不見我們的內部世界,還會影響到內部世界。“方圓”每日看著工廠倉庫裡的女孩,看上去很瞭解她,最後“工廠女孩”的哭說明著,你感覺不到我的難過,我也無法感覺到你的難過。

《最後的告別》:歸途、抗爭、和解,桃花源記裡的幻想

牛在西方又有神性的東西,影片裡的幾處牛哞叫聲,“哞”的叫聲如同聾啞人叫“媽”的聲音,可以讓人感受到“方圓”對母親的慾望,這種愛到最後是設想的虛幻,因此愛是無法抵達的。

在很多人眼裡,這是一部非常“慢”的電影,長鏡頭到處可見,情節節奏很遲緩。這不代表著影片就與“無聊、無趣”這些詞有關,還剛剛好相反,影片情節的可看性很強,確保情節上的通暢與完整外,用這樣的方法,潤物細無聲的把一種思考給予觀眾,建立起觀眾與影片里人物之間情感共鳴的聯絡,把無法捉摸的人類情感實質化,由此有了關於生命的探討,對生活狀況與情感尋找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