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狗十三》中的李玩,將無數人帶回了自己的十三歲

十三歲,多麼美好的年紀,剛比天真多了一點青澀,比無知多了一點認知。

本該擁有滿眼散發光芒的天真,每天被陽光叫醒,能毫無畏懼地訴說出眼睛所看到的一切。

可這份無邪,卻最先被自己的父母扼殺。

《狗十三》中的李玩,將無數人帶回了自己的十三歲

李玩素顏戴著牙套對著鏡頭的那張笑臉,面對糾結時選擇的沉默;

吃飯挑食,喜歡端著碗去看電視的習慣;施展打著學習的幌子跑去玩的小聰明;

尋找丟失的狗狗時的瘋狂;勇敢的捱揍最後變成弱弱的妥協;

包括那青春期遇到異性的青澀……

那些她面對問題時呈現出來的本能反應,和曾經的我們幾乎一摸一樣。

而李玩在電影中展現出來的孩子的任性,其實也是那個環境那個年紀裡最珍貴的存在。

父親在娛樂場所找到了喝了酒的女兒時,很生氣的要打她。但李玩一句“不就是你讓我喝的酒嗎?”讓父親沉默了,最後神情恍惚地離開。

作為父母,指責孩子時,卻沒有告訴孩子如何做更得當。自己拿假的東西去做偽裝時,卻想要孩子相信這是真的,甚至希望他們具備天生理解“善意的謊言”的能力。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原本孩子可以幫自己取下粘在面板上的面具,可無數大人都已害怕陽光,拿著那份已經變質發酵的愛,不顧孩子的反抗,硬生生地為他們也帶上面具。

這樣,大家就都一樣了。

《狗十三》中的李玩,將無數人帶回了自己的十三歲

01

我要的,只是一份理解

父母離異,是一個孩子的成長中最大的缺陷。孩童階段,父母的陪伴和交流,遠比物質重要。

電影中父親的愛,不是物質的補給,就是暴躁的脾氣,再不然就是打李玩一頓。

爺爺奶奶的寵溺,也不是建立在溝通之上,而是建立在自己帶孩子那老一套中。

後媽的體諒和關心,顯得尤為畫蛇添足,借禮物的時機來彌補錯誤或掩蓋虛偽。

同齡的堂姐,在自己原有家庭的影響下,早已練就了意會大人眼神的本領,那種理解“善意的謊言”的能力,顯然和此時的李玩根本不是一路人。

一切矛盾的根源,不是愛本身有問題,而是愛的表達方式有問題。

孩子需要大人的一句“對不起”,便能暫停那些所有不懂事的行為。

道歉真能解決問題嗎?不是的,孩子想要的,無非是一份理解和尊重。

真誠的道歉是一份對理解的善意表達。

然而電影中的李玩一直沒有聽到,也沒有被理解。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一直沒有聽到,有些被理解了,有些也一直沒有被理解。

直到,我們也長大了。

其實,哪怕被打之後的一個溫柔,孩子也會忘記之前的疼痛,孩子遠比大人更懂得善解人意。

正如電影中李玩父親在打了李玩之後又滿心歉意的抱著她,雖沒有道歉的話語,但李玩也似乎懂得了什麼,邊哭邊“理解”父親的話。

《狗十三》中的李玩,將無數人帶回了自己的十三歲

02

孩子,你長大了就懂了

作為父親,每次打完李玩,他都會心生愧疚。

從老師辦公室出來看到李玩不開心,便趕快塞給她錢哄她開心;

在李玩繼續生氣不和解時又買狗送給她,希望她開心;

在狗丟了之後又給她禮物想作為彌補;

在摔她酒瓶暴打她之後,又心平氣和的講道理。

他告訴女兒:“爸爸打你是愛你,你不懂是因為你還小。”

他送所有的禮物,都沒有徵求過李玩的意見,都是單向地去表達對女兒的愛,自認為孩子只要哄一下就好了。

買只新狗騙女兒說是愛因斯坦回來了,他知道女兒傷心是因為狗,在他眼裡,狗就是一隻狗。

但他不知道愛因斯坦對於女兒是什麼樣的存在,女兒傷的是情。就像好不容易愛上一個人,不是換一個人就能輕易代替的。

現實中,有多少家長也在

“好心做著錯事”?

《狗十三》中的李玩,將無數人帶回了自己的十三歲

換到他的角度,他也不容易,既要保住事業,又要維護家庭。

面對父母的強勢,他也只能沉默和順從。小時候反駁是不懂事,長大了反駁是不孝。

他面對委屈,無法大吵大鬧,無法直接哭泣,得微笑著說“沒事”,才是顧全大局地迴應方式。

而這份壓抑,並沒有真的釋懷,而是積壓在心裡,遷怒併發洩在了孩子身上。

他沒有看到自己的問題,也沒有想過要以另一種健全的教育方式給孩子愛。

大人也都有童年,也都是在這種成長經歷中熬過來的。

一個人成熟得標誌,不是年紀,而是開始為自己所有得行為買單。

其實他們義不容辭的付出,也並不是為了換一句孩子長大後的一句“謝謝”。

感恩真能解決問題嗎?未必,其實父母想要的,也是一份理解和尊重。

真誠的感恩也是一份對理解的善意表達。

有時候一句簡單的問候就能緩解他們一天在外奔波的疲倦。大人,其實也沒有孩子看起來的那麼無堅不摧。

正如電影接近結尾,父親在車中哭泣的同時,用手捂住了李玩的眼睛。他們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堅強,逃避溝通,一部分原因也是不願讓你看到他們脆弱的樣子。

《狗十三》中的李玩,將無數人帶回了自己的十三歲

03

孩子終於長成大人

小時候,我會用哭來告訴你我很委屈,長大後,我會用笑來隱藏真心和委屈的距離。

電影中,李玩長大後開始嚥下自己不適應的牛奶,學會隱忍,學會強顏歡笑,學會一個人默默的哭泣。

《狗十三》中的李玩,將無數人帶回了自己的十三歲

其實每個人對一件事,心中都有一個正確的判斷,但往往在表達的時候,因為所謂的“不得已”,變的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這種巧言令色,有時也只不過是給自己懦弱的妥協找的藉口罷了。

電影中,爺爺把狗溜丟了,他第一反應是慌張,但冷靜之後,他選擇了用理由掩護自己的失誤。

後媽在說謊時,也知道彌補的方式有問題,但她選擇將錯就錯,還呵責李玩不領情。

表姐在意會奶奶和後媽的眼神時,也知道那不是愛因斯坦,但依然選擇跟著撒謊。

父親在酒桌上並不想讓女兒喝酒,卻因為人情世故,讓女兒去給那些自己需要維護關係的人敬酒。

為什麼孩子總是大人向劣質世俗風氣妥協的犧牲品呢?

在升學宴上,面對別人給李玩夾的狗肉,全家人都以沉默面對。

夾狗肉的人不知情,但李玩的家人心裡都知道這對李玩意味著什麼,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她開脫。

從爺爺到父親,從奶奶到後媽到堂姐,最後都眼睜睜地看著李玩嚥下去並說出那句:“謝謝。”

在回家的路上,李玩很堂姐偶遇愛因斯坦,李玩心中明明很激動,但卻表現的異常平淡。

堂姐第一反應是衝過去要狗,但李玩卻如釋重負地說:“我好害怕它認出我撲過來,幸好沒有。”

堂姐驚訝地停了下來,愣在原地看著眼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妹妹獨自向前走著。

其實作為同齡人,她是在意,也是關心李玩的,只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抵抗大人。正如在升學宴上,家裡的大人都沒有勇氣站起來保護李玩一樣。

每一件事都面臨著選擇,如果自己沒有主心骨,沒有勇氣站在自己的認知面,就不得不接受別人提供的方案。

直到有一天,自己有勇氣站起來說:“不!”然而有些人一輩子都沒能站起來。

電影的最後, 在溜冰訓練中,昭昭哭著不讓教練撒手,但教練卻掙脫開,試圖讓他學會自己站起來。

李玩看著弟弟的無數次跌倒,爬不起來的那種無助和歇斯底里的痛哭,看著弟弟喝了牛奶不適應,吐了出來的樣子,若有所思……

這不正是自己的又一個輪迴嗎?或許有一天他也會強迫自己嚥下,和現在的自己一樣。

《狗十三》中的李玩,將無數人帶回了自己的十三歲

喪失了自我的延續是一種悲哀,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帶領或跟隨好的風氣,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延續給下一代來承受。

以愛己之心愛人,不要把“聽話”,變成一個代代相傳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