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討厭道歉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討厭道歉

近日一則公益廣告在微博上非常火,內容是關於一個父親教女兒如何道歉。

女兒在超市打翻了姐姐的書,但是耍賴不想道歉。父親耐著性子告訴她,其實道歉很容易,只需要出氣發出sorry的聲音就好。女兒猶豫了很久,終於說出sorry。

誰想緊接著一位女士路過撞了一下女兒。女兒問爸爸,為什麼她不道歉呢?當父親和這位女士交談後,她仍不希望道歉,說這只是一次意外。

最後驚動工作人員找來了警察,女士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女兒學著爸爸的樣子,對女士說:“我知道道歉很難,你試著出氣發出sorry的聲音就好了。”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討厭道歉

細想生活中,我們彷彿已經習慣了迴避道歉這件事,可能有一些牴觸。比如電影《老炮兒》裡面有一場戲。

六爺和兒子坐在小酒館,兩個人吵了起來。六爺想打兒子,結果兒子說出多年心中的委屈後,六爺滿懷愧疚,眼淚掉了下來:

“行,過去的事咱不提了,行麼?”

“橫不能讓我給你磕一個吧。”

“成!我給你磕一個。”

不得不說,馮導這段戲演的非常棒,也很真實。但為什麼生活中出現類似的情況,我們要等矛盾和問題激化到一定程度後,才如此收場呢。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討厭道歉

朋友之間也是如此,國哥有兩位同學A和B,上學時關係特別好,畢業之後又分到了同一家公司。結果兩個人同時喜歡上了一個姑娘。

女孩最終選擇和A在一起,B雖然失落,但是也表示祝福他們。誰想後來的一次專案交接,A臨時有事,委託B去送一份合同給甲方。結果甲方收到的卻是錯誤的合同,裡面的金額低了很多。

沒錯,這個專案黃了。A以為是B搗的鬼,兩個人就疏遠了。後來一次偶然聽到那次合同是自己秘書交接給B的時候弄錯了,怕擔責任,就沒敢說。而B對此也沒有追究,預設是自己失誤導致。

真相大白,但A卻遲遲不敢向B道歉,兩個人就這樣持續了很久。直到幾年後一次同學聚會,兩個人在酒桌上喝多了,A才藉著酒勁吐露心聲,兩個人重歸於好。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討厭道歉

為什麼道歉對我們來說,變得如此困難。因為在我們心裡,對不起這三個字有太多太多的含義。

大家可能會說,很多人不道歉就是因為面子薄,怕丟面兒。沒錯這種情況很多,要不也不會有煮爛的鴨子——肉爛嘴不爛,這個歇後語。但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沒有步入社會的時候。

當一個人步入社會時間越長,對於道歉這件事的牴觸心理越大,而且有一部分原因是長期遵從職業的特殊要求而養成的。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討厭道歉

幾年前,國哥看到過一篇文章,內容就是如果病患因為搶救無效(在醫生沒有責任的情況下)最後死亡,醫生通知患者家屬的時候是否可以用“對不起”作為安慰語。

還有另一個例子,你是一名辦理貸款的工作人員,你接待的一名使用者非常想得到這次貸款,可能是去上學,可能是用來救命,但是沒被批准。你的心裡也十分替他惋惜。此時你通知對方的時候,是否可以使用“對不起”作為安慰語。

這兩個例子看似很無聊,但是在多方爭論之後,最終採用的專業話術是:“我很不幸的通知您,XXX,我也感到很惋惜(盡力了)。”並不能使用“對不起”。沒錯,因為在站在單位的立場上“對不起”等於承認這件事“我有責任”。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討厭道歉

如果不肯承認自己錯誤,是因為怕承擔所要擔負的責任。那麼這個認知是有問題的,敢於擔當才是正視自己,改正自己的前提。

但有些事其實後果沒有那麼嚴重,不用承擔很大的責任,但我們也不願意去說:“對不起”。我們習慣了用:“不好意思啊。”“哎呀,不要再說啦。”“嗯嗯嗯,我知道我知道,我自罰一杯。”這種方式去表示歉意。

因為潛意識裡我們覺得,說了對不起就意味著,我們從心裡預設某種型別的人。來晚了,我們就是一個不守時的人。辦砸了,我們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其實一個人做出了什麼樣的行為,並不能夠決定Ta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品質。

只有對不願意道歉的人來說,道歉會讓他們產生羞恥感。彷彿一旦承認了錯誤,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壞人,對自尊和自我意識形成的重大威脅。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討厭道歉

其實道歉的時候,是兩個人信任最容易被建立的時候。真誠、主動的道歉,有可能極大拉近兩個人的距離,受害方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我們大可不必給自己那麼多的心理壓力,真誠的面對自己和他人,相信我們都會更幸福。

子曰

過也,人皆見之

更也,人皆仰之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