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本真或造夢:婚戀綜藝節目情緒真實的社會價值

原標題:本真或造夢:婚戀綜藝情緒真實的社會價值

本真或造夢:婚戀綜藝節目情緒真實的社會價值

婚戀綜藝不止於娛樂,更是窺探社會情緒的視窗。從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引發全民參與熱度的話題討論,到網路平臺《心動的訊號》演繹都市青年男女怦然心動的尋愛之旅,再到芒果TV《再見愛人》中年夫妻坦誠相見、自我解剖婚姻裡的“不圓滿”……婚戀綜藝已經形成了“相親—戀愛—離婚”的敘事閉環,始終關照著青年人對於愛情與婚姻的想象和困惑。

身處社交媒體時代,朋友圈、Vlog將原屬於私人領域的諸多事項帶入公共空間。在這樣的媒介環境裡,婚戀綜藝中的親密關係,以一種商品的樣態予以公開展示。這不僅滿足了人的窺私慾,如找到磕“CP”的快感,其中也隱藏著一些社會功能和價值導向,如習得與異性交往的技巧。觀眾需要從嬉笑怒罵中開掘深意,並以此為參照,迴應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憧憬,對婚姻的希冀,這是婚戀綜藝得以長盛不衰且在社會流行擴散的心理學土壤。婚戀綜藝不同角度的演繹與呈現,濃縮的是社會思潮的一個側面,映射出我們對親密關係的認知和理解。

《非誠勿擾》以一名男嘉賓對陣24名女嘉賓,打著雙向選擇的幌子,在男女互動的話語機鋒之中透露了當下青年男女的性別觀念與意識。在節目中,婚戀更多停留在理性認知層面,而愛情變成一種履歷、收入等個人社會儲備的相互算計。男女之間的對話以得失邏輯為主導,僅因短暫的會面而做出牽手的選擇,堪稱加速時代的“速食愛情”。節目的戲劇性所引發的觀眾共鳴,其情緒點在於婚戀隱含的社會性和道德感。那句“我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坐在單車上笑”的拜金髮言,成了思索這個時代愛情異化的銘文。

如果說《非誠勿擾》帶來的是婚戀話語在熒屏上的狂歡,揭示了婚戀現實的“殘忍”,那麼《心動的訊號》則是遴選都市單身男女以真人秀的方式展演剝離社會現實的“孤島型戀愛”,將愛情的夢幻推向極致。訊號小屋佈置得溫馨浪漫,帶著城市中產的輕奢品味,四對男女在這個“與世隔離”的空間裡,儘可能排除工作、身份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迅速進入熟絡、配對的紐結之中。在這場“純粹的”交往中,彼此之間的好感、曖昧、醋意在言語、眼神與動作中流淌。螢幕前的觀眾享受一場窺伺的快感,也有一種強烈的投射與代入,微博與彈幕留言印證了節目給人注入的刺激。其實,這只是一場讓人迷戀和逃避的造夢遊戲。

上述兩檔節目要麼在對話中呈現婚戀的時代問題,要麼在遊戲中迴避婚戀的社會難題,而打著“國內首檔離婚綜藝”旗號的《再見愛人》則試圖解決婚姻中的徘徊、躊躇與質疑。面對那些無可避免的矛盾,即將離婚、正在離婚、已經離婚的三對夫妻在18天的旅行中選擇理智的自我袒露、自我和解。這檔節目讓觀眾看到彼此陌生的兩個人走到婚姻裡的磨合、碰撞與裂解。每個人性格弱點背後都帶著過往個體經歷的痕跡,夫妻之間的有效溝通強調的是彼此“同情的理解”。節目似乎有意讓青年一代瞭解婚姻關係裡的責任,瓦解了愛情裡那種瞬間被開啟的喜悅,呈現更多的是彼此頻道不同步的無奈。

戀愛與婚姻是讓當下年輕人焦慮的話題。青年男女被“剩下”而製造的汙名,懶宅一族的社恐與孤寂,單身潮初降的社會恐慌……人的種種隱憂在觀看婚戀綜藝時獲得精神代償。作為旁觀者我們會隨著剪輯的故事心起漣漪,會感動、會躁動、會哭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會因它真實與否而煩惱,“都有劇本的,何苦當真”。值得一提的是,綜藝作為大眾文化商品追求戲劇性,擁有劇本無可厚非,在認知層面追溯婚戀真實與否甚無意義;反而是人在觀看體驗中捲入的情緒真實更值得我們省思。它理應成為我們思考自我戀愛觀的反射性起點。

我們承受著時代與社會的種種捶打,但仍希冀在愛中尋獲存在的價值和答案。婚戀綜藝像是一堂“戀愛課”,在流連於他人的故事時,更需要審思的是自己,好好安置自己的靈魂。從“一”到“兩”,並非兩個獨立個體的疊加,而是彼此的融合,“我們”意味著一個創造性的世界。創造從不停留於對婚戀節目代償式的觀看,而要求人帶著節目給予的情緒體驗,走進面對面的世界,從人臉上44塊肌肉的微表情裡,從人說話的語氣、語調裡捕捉愛情的靈動,抓住眼裡的光。(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教師)

【來源:1905電影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