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在家庭關係中,積極傾聽比說話更難得

綜藝節目《金星秀》上,金星問趙又廷:“你和高圓圓在家裡話多嗎?”趙又廷:“非常多,兩個人都狂說,也都喜歡聽對方說。“ 趙又廷和高圓圓,給大眾的印象是內向,話不多。但在婚姻生活中,他們都喜歡和對方分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

在家庭關係中,積極傾聽比說話更難得

因為對方充滿興趣的傾聽,表達了喜歡的,而在話題中找到有趣的點,又延伸出新的話題。

可見,

傾聽可以讓關係更親近,讓談話內容更豐富。

艾倫·迦納在《談話的力量》一書中指出:“

積極的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迴應方式,既能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又能保證你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

說話的人,希望對方全神貫注的聽到所有資訊。但這是不可能的。作為傾聽者,我們常會被各種狀況干擾,走神神遊。而這些心理活動,會被訴說者捕捉。 不好的傾聽,會讓對方喪失了繼續表達的慾望。

任何溝通,態度都比能力更重要。尤其在家庭關係中,積極傾聽比說話更難能可貴。

為什麼不容易? 消極迴應是自然反應,而積極迴應需要技巧。聽,不是一言不發的乖巧,而是恰當的迴應。 積極傾聽,是向對方辨明:我努力在聽,並且想要理解你的意思。

在家庭關係中,積極傾聽比說話更難得

一段感情的疏遠和結束,往往是從兩個人無話可說開始的。

不是沒話說,而是不想和你說了。當一方的分享欲,不斷減少,話自然變少,感情隨之降溫。

這樣的情況,和傾聽者的消極迴應有很大關係。 朋友抱怨說,結婚後男方像變了一個人,就知道玩遊戲,睡覺。我讓她描述一下上次溝通的情景。她說:“老公說業務不好做。我說不好做也得做啊,不然拿什麼養娃、過日子、還貸款。”

在她的表述中,作為老婆,迴應的是大實話,但並沒有感受到老公的辛苦。其實,老公想表達心情不好,需要安慰和鼓勵。而老婆轉譯為:是不是不想幹了?那可不行。如何在家庭溝通中,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呢?

1。積極傾聽

從重視感受開始換一種方式,比如:“老公辛苦了。無力感讓你很難受吧。確實現在什麼都不好做,尤其是你的行業,壓力更大。

在家庭關係中,積極傾聽比說話更難得

客戶怎麼說的?想吃點什麼,我給你做去。”很多男人並不喜歡和家人談論工作。覺得說了沒用,解決不了問題。但家本身就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辦事處,而是情感補給的加油站。

家人更需要重視感受,而不是剖析事實,對方表達的慾望需要被傾聽者守護。家是交流感情的場所,而不是談論對錯的舞臺。不願說,也不要勉強。調整為做點好吃的,比煩躁厭棄、愛說不說效果更好。兩個人有聊不完的話題,通常不是某個人特別能說。而是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

2。及時迴應

在家庭關係中,積極傾聽比說話更難得

讓話題得以延續及時迴應,是聽完對方的表達後,得出自己的結論,並將資訊反饋給對方。 “大爺,樓上322住的是馬冬梅家吧?”“馬冬什麼?”“馬冬梅。”“什麼冬梅啊?”“馬冬梅啊!”“馬什麼梅?”電影《夏洛特煩惱》裡,大爺的迴應讓我們爆笑。

因為大爺聽得如此認真,反饋的如此及時,就是一個字都沒聽對。表達時,我們常會質疑對方是否聽明白了,自己有沒有說清楚。

作為傾聽者,如果能及時的互動,就會給表達者信心和繼續的慾望。讓領導動怒的不是什麼都不會,而是下屬不吭聲,一問三不知;讓家長上頭的是俗語:三腳踹不出個屁來;站在山崗上嘶吼,叫發洩。念念不忘有迴響,才成了山歌。積極迴應,不只要有態度,還要注意表達的方式。

03。少說反話

在家庭關係中,積極傾聽比說話更難得

別做關係的破壞者孩子的心理陰影,往往來自父母的打壓式教育。常見的套路,就是說反話。學跳舞的孩子,動作出了錯,麻麻故意模仿錯處嘲笑;好容易鼓起勇氣上臺表演,老師讓家長分享經驗,麻麻故作謙虛說:“她就不會跳舞,像個河馬一樣。”表達,不只是語言,還包括動作、神態。

玩笑,不是自己覺得好笑,而是對方不介意,且覺得有趣。想讓孩子在刺激中成長,不要驕傲自滿。

玩笑和打擊並不是好方法,只會帶來深深的羞恥感。內化的羞恥感,不會使人進步。確信自己被愛著,才會主動追尋成功和幸福。圖片很喜歡作家劉同的一段話:“舒服的感情,是你聊起任何話題,對方都能聊得下去。

不是因為對方見多識廣,而是極其感興趣。”只說不聽的溝通是無效的,甚至帶來負面結果。時間被浪費,精力被消耗,關係被破壞。積極傾聽,才會讓人感到自在。成為彼此的愉快體驗,愛在流動。

家庭關係中,積極傾聽不易,但可以有意識的練習。願我們能說會聽,心心相印;感受彼此,輕輕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