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文化類綜藝《似是故人來》第二季開播,首期嘉賓邀請到曲協主席姜昆。姜昆1950年出生,從小在曲藝的薰陶下長大,1970年開始業餘相聲表演,1976年拜馬季先生為師,是相聲界的不老常青樹。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姜昆這個人,越瞭解越覺得他了不起。他對相聲做出的貢獻極大,70年代的批判、80年代的創編他都是一馬當先的急先鋒,創作、表演了大量的經典段子;文化水平不高,卻對相聲的溯源、發展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71歲步入晚年,與相聲有關的詩詞仍能信手拈來,實在令人歎服。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在這期節目裡,姜昆談到了相聲的起源與傳承。他認為相聲的相關元素一直在傳承,從西漢的東方朔到東漢的“說唱”緋優,再到唐朝的參軍戲乃至宋朝的說書郎,一直沒有間斷,而唐朝的參軍戲一捧一逗,已經隱隱有了相聲的雛形。

而相聲可考的歷史則有160年,應該是從張三祿開始算起的。姜昆的邏輯非常縝密,還糾正了主持人的一個錯誤。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姜昆對相聲的認知十分清晰,“相聲”的定義張口就來:

一種以說學逗唱為表演基礎的使人發笑的藝術形式

。這個定義堪稱教科書級,很難再找一個比它更準確的描述了。

而姜昆本人對相聲則有更高的要求,他認為相聲應該是一個文學作品

。這個說法成立不成立先放到一邊,姜昆有自己的論證。他總結曲藝做大的特點

叫作

“說書,講故事”,這裡邊有人物、有情節、有前因後果、有懸念。也就是說,相聲乃至曲藝,具備了文學作品的要素。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實際上許多相聲名家的創編相聲,的確算得上文學作品。馬志明的《糾紛》、姜昆的《虎口脫險》可以算短篇小說;馬季的《五官爭功》、馬三立的《似曾相識的人》算

上諷刺雜文;《夜來麻將聲》《小偷公司》等等,都是十分人物鮮明、故事引人入勝的好作品。

在這期節目裡,姜昆重點介紹了相聲名家常寶堃。常寶堃1951年戰死在朝鮮戰場,姜昆認為他是相聲界里程碑式的人物。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姜昆認為,常寶堃先生的事蹟說明,相聲是跟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的,承擔著崇高的使命。

節目的最後姜昆談到了相聲迴歸小劇場的問題。這裡姜昆點名了幾個比較火爆的相聲社團,如週末相聲俱樂部、嘻哈包袱鋪、德雲社。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姜昆稱相聲迴歸小劇場,本質上跟易卜生的“劇場運動”是一樣的。演員迴歸劇場,與觀眾共同完成作品,令藝術重新煥發了生命力。這裡姜昆對德雲社、嘻哈等社團在小劇場的努力給出了積極評價,認為他們讓相聲這門藝術在小劇場展示出了無限的生命力,滿足了老百姓的精神需求。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另一方面,姜昆又對這些小劇場團體,乃至整個相聲行業,提出了三點要求。

第一點:相聲表演要以人民為中心

。這是原則性要求,一定不能改,相聲創作必須深入老百姓生活,包袱、素材應該是老百姓熟悉的東西。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第二點:相聲必須踏在時代的脈搏上

這一點姜昆其實反覆說過幾十次,最常見的說法是相聲要“

體現時代精神

”。這點很多相聲迷不同意,認為有點刻意拔高了。其實就姜昆的經歷來說,他這一代乃至他師父一代,都是這麼過來的。從70年代至2000年之前,相聲創作的確是跟時代緊密結合的。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第三點:青年演員要找到一條快速成才的道路,不要指望別人鋪路

這幾年相聲行業出現一個苗頭,年輕藝人喜歡報師門攀關係,姜昆針對的或許就是這種情況。他指出年輕人不要指望別人鋪路,要自己努力。

姜昆對後輩是鼓勵和支援的,他相信年輕人透過努力,一定能夠譜寫出新時代相聲的新篇章。

姜昆談相聲迴歸小劇場,點名德雲社,並提出三點要求

其實姜昆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拜師之後馬季就把他“流放”到農村,讓他深入基層積極創作。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姜昆創作出了《如此照相》等經典作品。所以看似冷酷的一句話,實際是老人家從藝經歷的總結。

現在很多人一看姜昆大名就忍不住罵,不管他說什麼都是一頓懟,這是很不對的。對長者要尊重,珍貴的經驗要吸收,相聲界的團結也需要大家共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