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人到中年再讀《項脊軒志》,才知歲月催人老,家庭溫情要倍加珍惜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人到中年,再讀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不光是單純為這句話而淚目,更是而立之年一事無成,被生活摩擦得滿地雞毛,往事猶如幻燈片一遍又一遍在腦海閃過,兒時溫情湧上心頭。

生於斯,長於斯,不得不面對家族的分崩離析

項脊軒得名於對祖上的追思,歸有光的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江蘇太倉項脊巷,為振興祖上榮耀,他書房命名為“項脊軒”。

歸有光的曾祖歸鳳,成化十年(1474)中南京鄉試,弘治二年(1489)選調城武縣知縣。而其祖父歸紳僅為山東參政,他的父親歸正則以布衣終身。家族日漸衰退,這讓歸有光將振興家族的重任扛在肩上。

人到中年再讀《項脊軒志》,才知歲月催人老,家庭溫情要倍加珍惜

他想振興的家族卻變成了這樣:以前的南北庭院相通,人丁興旺,熱鬧非凡。可是等到父輩分家之後,大院裡建了許多門牆,這家的狗跑到別家去叫,若有宴席,還得越過廚房去赴宴,地方太小,雞也蹲在了大廳中。院裡兩次築起籬笆圍牆,可見原本的溫情一家人,現在是多麼的冷淡。於是寫道: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如果僅是財產“形”的分家,也沒有什麼可厚非的,但曾引以為自豪的家族在道德禮儀方面也崩塌了,沒有一點凝聚力,這已是“神”上的分離了。歸有光在《家譜記》中記載:

歸氏至於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末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於其間。率百人而聚,無一人知學者;率十人而學,無一人知禮者。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冥冥汶汶,將入於禽獸之歸。平時呼召友朋,或費千錢,而歲時薦祭,輒計杪忽。……而歸氏幾於不祀矣。

可見和睦的親情已淡漠到何種程度。

人到中年再讀《項脊軒志》,才知歲月催人老,家庭溫情要倍加珍惜

母親的脈脈柔情,盼兒長大成才

在歸有光8歲時,他的母親養育三子兩女,最終因勞累過度離他而去。對於母親的印象,由於兒時的記憶過於模糊,不是很清晰。只能靠著家中年邁的乳母講述兒時事來刻畫母親的形象。

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乳母多次指著一個地方對歸有光說:這是你母親曾經站過的地方,那時我懷裡抱著你哇哇大哭的姐姐,你母親用手指敲著門詢問,小孩是冷了還是餓了?兩人隔著門相互問答。

人到中年再讀《項脊軒志》,才知歲月催人老,家庭溫情要倍加珍惜

乳母話未說完,歸有光便哭了起來,乳母也跟著哭了起來。乳母的哭泣可以看出,他的母親對乳母是多麼的好,是多麼善良的人。

《先妣事略》中,歸有光寫道:

母親“為多子苦”,成日忙於家務,“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而“手中紉綴不輟”,乃至“勞苦若不謀夕”。

“中夜覺寢,促有光闇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母親雖成日忙於家務,從早到晚都沒有時間休息,但每夜都督促歸有光背誦《孝經》,為他能正確地背下來而高興,這幕情景深深地烙在歸有光的心中。而如今仍然屈居牖下,功名未遂,有負母親的厚望。

人到中年再讀《項脊軒志》,才知歲月催人老,家庭溫情要倍加珍惜

祖母的厚望,自己卻屢次名落孫山

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祖母見歸有光足不出戶,向女孩一樣呆在書屋裡,滿是關心,離開時輕輕關上房門。自顧自地說著:歸家的讀書人老是考不上功名,這個孩子這麼認真,總該會出人頭地吧。

祖母將家族希望寄託于歸有光。她的祖父夏昶曾是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正統年間官至太常寺卿直內閣。於是祖母特意把她祖父夏昶以前上朝用過的象笏送給他,希望他今後能夠用上。

人到中年再讀《項脊軒志》,才知歲月催人老,家庭溫情要倍加珍惜

祖母是多麼的希望歸家能夠出人才,光耀家族。可是誰曾想到,歸有光雖學識淵博,仕途卻坎坷。

妻子在困苦時帶來歡欣與柔情,卻好景不長

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兩次鄉試失利時,歸有光與魏氏結婚,讓項脊軒再次溫暖。魏氏是富貴人家小姐,卻嫁到貧窮的歸家,對於家務操持得當。

魏氏經常問歸有光一些古代的事情,在旁邊學寫字。歸有光便成為她的“百科全書”。每次回孃家,都向妹妹講述書屋的趣事。

在魏氏心中,歸有光是無所不知的,對於科舉也是沒得問題的。而歸有光作為丈夫,也不想讓富家小姐跟著自己吃苦,只能奮發苦讀,早日高中。

可惜這樣的日子不到六年時間,魏氏染疾身亡,歸有光依舊是一介布衣。

結語

項脊軒是家族的影像,是人生的見證,也是生命的維繫。

對於歸有光一生,雖早年成名,但5次鄉試榜上無名,8次會試皆落地,直到60歲才中三甲進士,當上縣令。對於母親、祖母、妻子的厚望,滿是愧疚之意。

人到中年再讀《項脊軒志》,才知歲月催人老,家庭溫情要倍加珍惜

而立之年,高不成低不就,這是當代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對此,也只能學習歸有光一直不放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