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記憶在夢境中追隨

畢贛導演狡猾得很:

12月31日,2018年的最後一天,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趁勢上映,愛情題材,情侶跨年甄選,口碑上又是金馬獎多次獲獎影片——okkkay!一大幫外行消費者成功被騙。這是一部被冒險投放在院線的小眾文藝片,而引來罵聲一片,則都在意料之中…

熟悉我寫的影評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我總是喜歡提煉出一句矯情的話語放在副標題之中,但這次則不然,我將副標題改為“你好,我叫文藝片”,意在嘲諷與恭喜。嘲諷那些甚至根本沒有欣賞過整個電影后便破口大罵“2018年度最爛垃圾”“別去看了,一分鐘都嫌多”的鍵盤俠們,正因為有你們的存在,中國新生代電影市場才會發展如此緩慢。反之,要恭喜那些觀影后有所深思和感悟的朋友,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波瀾於心中,那也是累積了一份份對自己的昇華。

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記憶在夢境中追隨

我們先不急著討論這一文化現象,我們先從電影本身說起。與其稱是一部電影,我更想稱其是一段旅程,從前70分鐘的支離破碎,到後70分鐘,也就是轉換為3D形式後的,它逐漸圓滿成一段身臨其境般的悠長的夢遊。毫無疑問。這段夢境之旅難免會被拿來與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作比較。但意義不同的是,夢中的每個人物的出現都是男主現實的投射,每個場景的背後都表現了男主在現實裡無法得到的東西。

多線敘事,交替敘述、蕩麥夢境,長鏡頭運用,晃動鏡頭跟拍,俯視飛翔角度等眾多手法都延續了畢贛導演前作《路邊野餐》的模式。拋開這些外,還有兩大最讓我驚喜的點。一在於影片中多重身份、多重意向的疊加,二在於它透過構建一個精巧的結構,復刻了生命輪迴的本質。

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記憶在夢境中追隨

我寫電影從來不喜寫電影解析,最多也只是從豆瓣上摘下一兩片電影簡介。因為我認為,你只有在經過自己的思考之後,並擁有著濃厚的興趣,才適合來看影評,我們才得以討論,思維才得以碰撞。《地球》中的多重身份、多重意向很多很多,甚至數不勝數,它們的疊加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例如男主夢中的三個主要環節:q1男主在夢的開端遇到的那個礦井中的男孩,是男主胎死腹中的兒子,還是死於礦井的白貓孩童時期的樣子,亦或是就是男主自己被捨棄的童年;q2男主在夢中見到了自己親生母親與情夫私奔時的真情流露,那個他自己臆造的紅頭髮的母親,轉過臉卻是理髮店女老闆(張艾嘉)的模樣,因為他將養育自己的白貓媽媽視為自己的親生母親看待;p3最後夢境中凱珍則可以理解為萬綺雯的過去,前70min男主尋找情人湯唯則可以視為倒敘。這裡有一點可以深剖,凱珍在玩遊戲機中頭等獎出現的標誌是柚子,她參與到能夠實現理想的歌唱比賽也叫野柚子,同時萬綺雯在影片開頭提到野柚子,在看電影哭泣時吃的是野柚子,柚子是那個季節不會出現的水果,它是當前環境背景下幾乎不可能出現東西,是否又可以代表著那一份無奈的求之不得呢?

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記憶在夢境中追隨

此外還有那水中的燈影、不走的鐘、沒有身份的老照片、孤獨時被連核一同吃掉的蘋果、預示著危險到來的挪向桌邊的水杯…——多重影像垂直交疊,串聯了停駐的時間、幻夢與真實的流動,以及無法具象的精神依託。

影片中這樣有趣的設計數不勝數,來說人物設定上,影片中湯唯(萬綺雯部分)出現的畫面總是伴有水的元素:漏水的房間,連綿的暴雨,水草雜生的岸邊,廢舊泳池。水,不僅製造出一種不可捉摸的背景,渲染浪漫的回憶氛圍,也模糊了現實與夢境的邊界,平添了許多的曖昧;而張艾嘉在男主的夢中則一頭紅色的短髮、手持火把。最最有趣的是,影片中湯唯對男主角說的第一句話是點菸時那一句“能不能借個火兒?”;而張艾嘉的第一句話,則是理髮店女老闆對男主角說的那一句:”剪頭髮?沒水哦!“

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記憶在夢境中追隨

二人的存在就像是水與火的對立,透過反用矛盾卻合理化了人物中無法解釋的部分——一個偷情的情人,懦弱、消極、忽遠忽近、顧慮不安,卻還是下定決心要一同私奔;一個拋下家庭的母親,灑脫、勇敢、風風火火、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留給了孩子就上了路——這兩個形象彼此包含,彼此解釋。

如若你肯仔細琢磨,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其實非常好理解,只是導演把敘事順序和時間線打散了,它的主要線索有三條:尋找殺掉朋友白貓的兇手、尋找早早與他人私奔的母親、回憶情人萬綺雯。

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記憶在夢境中追隨

有的觀眾可能會說,最後一段夢境的長達60min的長鏡頭真是太棒了!完全的引人入勝,彷彿與男主角一同進入夢境一般。但我想說,這種體驗感仍是不足。原因在於畢贛導演的電影自始至終缺少的空間感;也可以說畢贛導演缺乏這一種空間造型能力。再究其根本原因,則在於他只是將攝影機當作拍攝長鏡頭的工具,不錯,長鏡頭的確是影視拍攝中一種難度較高的拍攝手法,但這並不代表著只是長鏡頭的堆積就是水平高。畢贛導演在《地球》中貌似過分在乎長鏡頭運鏡的時間了。並沒有賦予鏡頭意識。

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記憶在夢境中追隨

這不僅讓我想到這世界上最擅長使用長鏡頭(毫不誇張)的電影大師——米克洛什·楊索。想起他的那部堪稱完美之作的《鯨魚馬戲團》,145min的影片卻只有39個鏡頭,而且每一個鏡頭的場面排程都堪稱完美。尤其是開場拍攝酒館中的月食鏡頭,短短的兩分鐘,你看到的並非是月食,而是上帝!

淺評《地球最後的夜晚》:記憶在夢境中追隨

業內影人們聲稱,畢贛導演這部電影會是一部難得的內地文藝片經典。但主流市場習慣了大英雄大反派大女主的套路,習慣了一個又一個的爆點,習慣了搞笑明星的戲謔假笑,誰會對一部文藝片投入有限的時間和無限的情懷?試想這樣一部文藝片放在速食主義,特技緊密的當下電影市場,能有多少人看的下去?在我看來畢贛這樣的做法非常冒險。看看這數不勝數根本不過腦的謾罵就會明白,太過超前的思想,只有經過時間的沉澱,才能彰顯價值。電影如此,萬物皆是如此,你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