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戰鬥民族的藝術細胞,俄羅斯贏球高聲吶喊,這是藝術天賦!

昨天切里舍夫打進這粒精彩的外腳背挑射後,賀煒激動的高喊:“希望俄羅斯人在這屆世界盃上能盡情展現他們的藝術天賦!”一句話,我就聽出這小子懂行。這些年咱們總喜歡稱俄羅斯人為毛子,對這個北方鄰居唯一的刻板印象就是民風彪悍,似乎都忘了這片土地上曾經誕生過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柴可夫斯基。

戰鬥民族的藝術細胞,俄羅斯贏球高聲吶喊,這是藝術天賦!

這種刻板印象當然不是無源之水,拿破崙當年無敵天下,最後折在了俄國人手裡,二戰時希特勒橫掃歐洲,最後也折在了莫斯科,兩次衛國戰爭給了俄國人民前所未有的歷史自信,“戰鬥民族”的稱號也因此而來。

蘇聯衛國戰中最燃的一幕恐怕就是莫斯科保衛戰,當時德軍兵臨城下,斯大林不顧所有人反對,毅然堅守在莫斯科指揮戰鬥,更出人意料的是,原定11月7日的閱兵式也如常舉行,斯大林親自登上城樓檢閱了蘇軍並發表演講,閱兵式後所有部隊直接從紅場開赴前線。

戰鬥民族的藝術細胞,俄羅斯贏球高聲吶喊,這是藝術天賦!

這就是著名的“紅場閱兵”。主持了紅場閱兵的鐵漢斯大林也曾個文藝青年,他年輕時一大愛好就是寫詩,還發表過很多作品,“斯大林”正是他青年時期的筆名。《日瓦戈醫生》裡的男主角曾感嘆,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俄羅斯人對詩歌如此狂熱。

戰鬥民族的藝術細胞,俄羅斯贏球高聲吶喊,這是藝術天賦!

這話說的一點也不誇張。(所以賀煒在俄羅斯一定很受歡迎)我曾經思索過他們這份狂熱,究其原因可能是俄國人酷愛飲酒。酒精能激發文人胸中的詩意(參見李白),而即便是沒有文學天賦的人,喝酒時也會想借用別人的佳句來抒發心中的苦悶與喜悅,這為詩歌創作提供了巨大市場。

能令這個民族狂熱的事遠遠不止詩歌,文學上他們有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訶夫,音樂上他們有柴可夫斯基和斯特拉文斯基,20世紀這片土地進入蘇聯時代後,藝術上不但沒有停滯,反而呈現出井噴現象。

戰鬥民族的藝術細胞,俄羅斯贏球高聲吶喊,這是藝術天賦!

我大學主修電影,蘇聯電影永遠是繞不開的重要篇章,愛森斯坦更是電影從娛樂轉向藝術的里程碑人物,在他的《戰艦波將金號》之前,幾乎沒有人把電影當成藝術(參見現在的VR)。

人類電影史上最大的製作正是蘇聯電影《戰爭與和平》,當時這部片子投入超過了5億美元(1968年),摺合到今日大約近百億美元之巨,遠遠超過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其中俄法戰爭的片段,劇組一共動用了12。5萬演員,35000匹戰馬,這數字已經與當年那場戰爭前線計程車兵相當。。。

戰鬥民族的藝術細胞,俄羅斯贏球高聲吶喊,這是藝術天賦!

為了藝術,毛子就是如此任性。蘇聯解體後,俄國藝術陷入了停滯甚至倒退,電影上幾乎只出過一部《烈日灼人》,聊起近些年關於俄羅斯的電影,我第一反應居然是“諜影重重”。一同衰落的還有他們的足球。

戰鬥民族的藝術細胞,俄羅斯贏球高聲吶喊,這是藝術天賦!

蘇聯足球隊曾是世界足壇的老牌勁旅,世界盃8強的常客,1960年他們更是奪得了歐洲盃,此後還殺進過3次決賽。雅辛、伊萬諾夫、布洛欣都是足球歷史上的超級巨星。

2018世界盃上,這群新一代的“諾夫”、“斯基”、“維奇”能否在家門口重現先輩的榮光,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