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當年馬雲為什麼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會有招聘歧視?從源頭說起

當年馬雲為什麼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會有招聘歧視?從源頭說起

如果今天的“馬雲”找工作,可能根本沒人要,原因“你懂得。”

好在許多找不到工作的人,後來都成了老闆。當然,你也只能拿這句話聊以自慰而已。

我們今天不聊別的,就聊聊招聘歧視。

作為一個資深網民,你一定看過類似的訊息:

“不招黃泛區的人。”

“不招年齡超過35歲的人。”

“不招適齡未婚女性。”

……

類似種種招聘歧視現象,其實一直或明或暗的存在著,只不過在網際網路時代,人人手上有話筒、有錄影機,很容易把這種事情搞大。尤其對於一些知名公司,一旦在招聘資訊上涉及到歧視性表述,很容易被推上風口浪尖。

當年馬雲為什麼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會有招聘歧視?從源頭說起

版權圖片,盜印必究

那麼,我們除了對這種行為予以聲討外,有沒有考慮過:在招聘歧視發生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按照馬老師的理論,這是資本家對勞動者的一種變相剝削,因為資本家招人,遵循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則,這樣才能儘可能多的榨取剩餘價值。

至於你的個人訴求和正當權益,資本家只會視而不見,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裝裝樣子。

看上去好像是這麼一回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容易站在被害者的角度看問題的原因。不過呢,招聘歧視原因可能更加複雜。

從本質上來說,招聘歧視的出發點就在於對人群的劃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不是從崗位內在要求上去考慮。

發生招聘歧視,主要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個是文化因素。

主要表現在文化認同上。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文化,這就是文化的地域特徵,無所謂優劣,都是歷史形成的。其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一個地方的人有著類似的成長環境,形成了類似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

那麼,排斥異己成為一種思維習慣,招相似的人,覺得更容易溝通和相處。

另外,有些招聘者比較保守,有一種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理,選人求的是最穩妥,而不是最合適。

當年馬雲為什麼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會有招聘歧視?從源頭說起

甚至有的是透過吃虧學來的“經驗”。比方說有個別人隱孕入職,沒幹幾天就開始請產檢假和產假,等休完產假後直接辭職,根本沒有真正的在工作。

對於企業主來說,感到自己是冤大頭,被這種人搞怕了,難免作出"哪怕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的招人決策。

第二個是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也會導致歧視嗎?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可以從管理成本上考慮,熟人之間溝通成本最低,其次是雖不是熟人但有熟悉的文化,再次是人和文化都陌生,那樣溝通起來障礙很多,成本自然最高。

所以如果你留意的話,往往會看到一些招聘條件,即便沒有歧視性,也具有排他性,例如“潮汕人優先”這樣的表述,你能說有歧視嗎?所謂的“XX優先”,有時候就是不招其他人的意思,但是沒有明說而已。

當然,也可以從博弈的角度去看招聘歧視現象,這是一種長期博弈、自然選擇的結果。

當年馬雲為什麼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會有招聘歧視?從源頭說起

第三個是管理因素。

理論上,我們要根據崗位要求去招聘有勝任能力的人,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不專業的招聘者比比皆是。他們會從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自覺的進行人群劃分,甚至連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一個有管理追求的公司,應該在制度和機制上去保障如何招到合適的人,而不是招聘者喜歡的人。

甚至說,有些招聘者,本身就缺乏對人才的辨識力,因為這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與其如此,那不如用更偷懶減省的辦法,學歷畫條線、年齡畫條線、性別再劃一條線……簡單粗暴,容易操作,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不用動腦的工作捷徑。

反正話語權掌握在用人者的手裡,應聘者沒有說話的份。

那麼,說到這裡,是不是說,對待招聘歧視現象就意味著束手無策呢?總有平衡的手段和方法吧?

那是當然,在應對的解決辦法上,作為管理者,在法律層面和社會管理層面都可以做一些工作。

法律上毋庸多言,早已明文規定不得有招聘歧視。在行政層面,人社部也剛剛釋出了《網路招聘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用人單位招聘資訊應當合法、真實,不得含有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視性內容。

這說明,無論是從法律層面,還是在管理層面都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那就說明事情有改善的希望,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當然了,對於個人來說,你也不能袖手旁觀,如果在你遇到招聘歧視時,要敢於站出來,並且注意儲存證據,勇敢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唯有多管齊下,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加客觀公正的用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