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冷知識:唐朝人過清明節為什麼一定要“鬥雞”?

過清明其實有很多習俗,清明節又被稱為“寒食節”。

在清明節當天,是不能開伙做飯的,只能吃一些提前做好的食物。這個習俗就跟年初一不吃肉一樣。

古代冷知識:唐朝人過清明節為什麼一定要“鬥雞”?

那麼清明節的由來你清楚嗎?下面筆者根據史料《左傳》給讀者們科普一下:

清明節最早叫寒食節,在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公子——重耳為了躲避晉國國內的禍亂(被後宮中的驪姬誣陷),之後重耳逃亡到了別的國家(翟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最後秦穆公協助重耳復國。

古代冷知識:唐朝人過清明節為什麼一定要“鬥雞”?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秦晉之好”也因此名動天下!在晉文公逃亡的時候,有一位一直跟隨身邊的忠臣介子推。晉文公在回國之後,介子推退隱山林,不肯出山做官。但是晉文公派人放火燒山逼迫其出山,但介子推堅決不肯,最後被火燒死。晉文公為表忠臣,為介子推修建廟宇。而且把介子推死的那天定位晉國哀悼日,每年的這天都不能有“火”,百姓這天只能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古代冷知識:唐朝人過清明節為什麼一定要“鬥雞”?

至於,鬥雞這項民間趣事。其實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有記載:在春秋時期,魯國,魯昭公期間。季平子把芥末醬撒在雞翅膀上,郈昭伯給自己的雞的頭上戴了個金屬小刀。那時候鬥雞就已經出現了,是流行在貴族之間的“玩意兒”。而且,其實鬥雞也是一種雞的品種,是中國最古老的養禽之一,大約有2000到3000年的歷史。

古代冷知識:唐朝人過清明節為什麼一定要“鬥雞”?

鬥雞這項運動,在唐朝發揮到了極致。而且當時的皇帝唐高宗都喜歡玩鬥雞!在唐代,關於鬥雞還有一樁趣事:

王勃,作為初唐四傑一直,文采飛揚,後入朝廷為官。當時除了皇帝掌最高權以外,下面還是分很多派系的,王勃就是當時沛王這一派的人。當時沛王和英王在一場鬥雞會上準備鬥雞,而王勃幫沛王專門寫了一篇“鬥雞檄文”(跟陳琳罵曹操的討賊檄文類似)。就是因為這篇檄文,把英王氣到摔跤,從此英王和沛王兩人反目成仇!之後唐高宗不忍兄弟殘殺,為調解此事,把王勃貶為布衣。(舊唐書中有記載此事)

古代冷知識:唐朝人過清明節為什麼一定要“鬥雞”?

真正將鬥雞這一行推到巔峰的人,是唐高宗李治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只是喜歡鬥雞,但是很少親自鬥雞,而唐玄宗對於鬥雞就到了痴迷的地步!王勃因為鬥雞丟了官職,而有一人卻因為鬥雞加官進爵。唐玄宗時期,他出宮巡視發現有一名叫賈昌的小孩在玩木製的機關雞。唐玄宗看這位少年把雞做的栩栩如生,就把他召入宮中,封其為“養雞官”(具體稱謂有待考證)。

古代冷知識:唐朝人過清明節為什麼一定要“鬥雞”?

正是迎合了唐玄宗的喜好,當時唐朝各地都大量養殖鬥雞。而且在長安城或者其他大城中,都開設有專門斗雞的場所(就像今朝的足球場)。而且,每到了元宵、清明、中秋的時候,都會有盛大的鬥雞比賽。唐朝過後,清朝的鬥雞也是另一個巔峰。但是因為在“寒食節”的時候,人們祭祖之後清閒。所以一般清明節的時候,鬥雞成了大人的盛事,而放風箏、踏青則是兒童、青年的盛事。

本文由溫酒述史原創首發,素材取自《左傳》《舊唐書》

作者:溫酒述史

稽核:陌上樹枝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