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明將至,節日的來歷、習俗,和啟示,家長別忘了告訴孩子

文|秘籍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

隨著四月的臨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來了。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是拜祭祖先的日子,重要程度僅次於重陽節,對比九月登高望遠,四月的冷雨紛紛更顯傷情。不知道是節氣使然,還是蒼天有情,幾乎每一年的清明時節都會下雨,春雨渺渺,寄託著一家人對先人的哀思,尤其回鄉祭祖的遊子,總會在祖先墓前回憶往昔。

隨著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國一些傳統節日的意義逐漸被孩子們忘卻,比起意義重大的清明,他們似乎更重視平安夜和聖誕節。同樣情人相聚,西方的2。14遠比中國的七月七更知名,這不禁讓老一輩感嘆,民族傳統沒落了,年青一代忘記傳統意味著文化傳承出現斷代,因此,我們今天的目的就是喚醒家長們的記憶。

清明將至,節日的來歷、習俗,和啟示,家長別忘了告訴孩子

小時候,清明節是重要的祭祀,長大了,它亦是召喚遊子的聲音。因此,我們要明白清明節誕生的傳說和對後人的啟示,這些是家長要告訴孩子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承,更是為了孩子的教育。

清明將至,節日的來歷、習俗,和啟示,家長別忘了告訴孩子

▲清明節的來歷:

在大眾印象中,清明節掃墓祭祖是中國傳統習俗,春分過後,萬物復甦,大家在此刻祭祀祖先,既是為了懷念先人,也是親近自然的好機會,國人幾乎都會參與其中。而清明節的誕生時間也頗為遠古,千年之前的春秋時期便流傳開來,它的傳說帶著悲壯氣息。

據悉,清明誕生於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途中飢寒交迫時,隨臣介子推為了主公的身體,偷偷割下大腿上一塊肉,做了肉湯給公子重耳喝,被發現後,重耳聲淚涕下,發誓要報答介子推。於是,在數年過後,重耳終於成了晉文公,卻忘了昔日介子推的功勞,被提醒後才想起封賞,而介子推卻不慕名利,早已帶著老母親迴歸山村老林。

清明將至,節日的來歷、習俗,和啟示,家長別忘了告訴孩子

出於愧疚,晉文公親自前往深山老林,想封賞介子推,可惜根本找不到人,只因介子推是不求名利之人。為了逼介子推接受封賞,晉文公三面放火燒山,在唯一出口處等待介子推,誰知,大火過後,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受封,只留下兩行詩句: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大慟,遂將次日定為寒食節,以表祭奠。次日則取“清明”二字,定為清明節,以至於流傳到了今日,成了國人緬懷故人的節日。

由此可見,清明節對於後人意義重大,與其他節日不同,它的誕生帶著悲壯和肅穆的氣息,充滿了對後人的啟示和教育意義。

清明將至,節日的來歷、習俗,和啟示,家長別忘了告訴孩子

▲清明節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①弘揚孝悌之義,促進家庭凝聚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年輕人對親情越發無視,過年走親訪友,孩子們都寧願待在家裡上網,也不肯出門與親戚相聚,這讓老一輩很傷心,年輕人也忽視了家族團結的重要性。

過去,人人知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現代人卻對親情嗤之以鼻,而清明節的存在,不光是為了讓後人祭拜先人,也是為了喚醒中華民族的孝悌之義。

很多人曾說過,父母離世後,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就淡薄了,甚至少有來往。而清明節的存在,便是給親人之間製造相聚的機會,在祭奠老一輩的同時,後人也會回想起當初相聚的時光,先人就是橋樑,負責喚醒年輕人的過往回憶,讓後代對家族更具認同感。

②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興趣

在我看來,介子推的悲劇完全是因為晉文公的一意孤行,他認為封賞是對的,卻忽視了名利對介子推而言不過身外之物,晉文公的“為你好”反而把介子推逼上了絕路。

清明將至,節日的來歷、習俗,和啟示,家長別忘了告訴孩子

這道理放在家庭教育上也是一樣,有些家長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指手畫腳,覺得鋼琴好就逼迫孩子學鋼琴,明明毫無天賦。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視而不見,不懂加以利用,最後一句“為你好”走天下,像極了重耳逼迫介子推前來受賞的專制。

對此,我只能說家長們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個人想法,我們可以告知其利弊,但不可代替對方做主,不然只會讓孩子產生叛逆之心,有損前途。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瞭解清明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