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多喝水=說廢話?nonono!這可能是最貼心的建議了!

都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並不無道理。人體的70%都是由水構成的,面板呼吸、血液迴圈、心臟跳動…人們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所以說,其實無論男女,都是水做的。人不吃食物最長可以生存約1個月,但是如果沒有水最多隻能生存1周!

也因此,一直以來,我們都建議要“多喝水”。以至於“多喝水”已經成了我們的關懷專屬“話術”,甚至被吐槽為“年度最不走心”的關懷。但是,多喝水真的就沒有限量嗎?所謂的一天八杯水到底是多少呢?

多喝水=說廢話?nonono!這可能是最貼心的建議了!

人每天應該喝多少水?

水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物質,約佔人體組成的7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總是聽說“每天應該喝六杯水”或“每天應該喝八杯水”,但對於這八杯水更詳細的解釋,常常被我們一目十行地略過了(於是就出現了阿花的神操作)。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的建議,在環境溫度、溼度適宜,無劇烈運動的情況下,健康人每天的飲水量應為以下數值↓

多喝水=說廢話?nonono!這可能是最貼心的建議了!

但這只是參考值,並不是說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每天都只能喝這些水。如果你當天吃了許多水果、蔬菜、粥等含水量多的食物,就可以少喝一點;如果你出汗較多或者是孕產婦等特殊人群,就需要多喝一點。

如果你對數字概念比較模糊,可以看一下自己喝水的杯子底部或杯壁,一般會有規格、容量值,可據此計算自己每天應該喝幾杯水。

如何判斷身體是否缺水?

由於工作繁忙或時間緊張,很多人都沒有主動喝水的習慣,但等明顯覺得口渴再喝水時,失水已達到體重的2%了,此時已經相當於渴覺中樞在傳送求救訊號了。

判斷身體是否缺水,最直觀的辦法是觀察尿液的顏色,正常狀態下人體的尿液是略帶黃色清澈透明,尿液呈深黃色時,表示機體已經缺水,且缺水程度會隨著尿液顏色的加深而加深。

此外,身體如果出現這9種症狀,可能也是缺水的訊號:

1。口腔乾燥、舌頭腫脹;

2。便秘;

3。面板缺乏彈性;

4。心悸;

5。肌肉痙攣;

6。頭暈目眩;

7。疲憊;

8。眼睛乾澀;

9。感覺過熱。

當機體失水達到體重10%的時候,會出現煩躁、全身無力、體溫升高、血壓下降等症狀,當機體失水達到體重20%的時候,會引起死亡。

所以每天最好有意識地少量多飲,但也不必聽信網上的“喝水排毒時間表”,因為身體器官都是24小時“工作”的,不會按照特定的時間“排毒”。

多喝水=說廢話?nonono!這可能是最貼心的建議了!

水有什麼作用?

萬能媒介(參與人體內新陳代謝)

參與了人體大部分的化學反應,它既是底物又是產物。

就像媒婆一樣“撮合”體內的各種生化反應。

“37℃恆溫杯”(調節體溫)

大量的水可吸收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熱量,使體溫不會顯著升高。

減震器(潤滑、緩衝作用)

液體包圍著人體的各個器官,比如我們的大腦骨骼、關節、器官和神經,使我們在行走、運動時不致因震盪而受傷害。

科學飲水方式——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飲水

至於我們所擔心的“水中毒”,當然也是存在的,但導致“水中毒”發生的關鍵不在於飲水量,而在於飲水速度上。

如果短時間內攝入大量的水分,沒能及時排出,這些水就會在體內蓄積導致肺水腫、腦水腫,甚至是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宣告:每天飲用超過4000ml的水可能就會造成“水中毒”,導致大腦功能受損,甚至是死亡。

也就是說,如果一次性喝太多水,超過了腎臟排出的水量,身體裡面的水就會增多,就會導致“水中毒”。另外,如果正常人在出汗後大量喝水卻不補充鹽分,也可能會發生“水中毒”,導致出現肌肉疼、暈厥,甚至是死亡。而且,水喝多了還會導致低血鈉,進而影響身體的各項機能。

而事實上,正常人一般不會在短時間內喝掉幾升水,更常見的情況是患者本身就有腎臟疾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或是運動後一次性飲用淡水過多、醫源性輸液過多等原因造成“水中毒”。

因此,我們說,水中毒的關鍵其實不是4000ml還是3000ml,關鍵在於不能短時間內大量攝入,如果4000ml水是在24小時內均勻地慢慢攝入,是沒有特別大的問題的。

總之,即便是再忙,我們也要記得保證一天充足的飲水量,不能等口乾舌燥時再去喝,更不能為了解一時的口舌之癮而狂飲水。正確的飲水姿勢應該是少量多次。另外,要注意少喝冰水、飲料,不喝過燙的水等。如果因為出汗過多,想喝很多水,可以試著喝點淡鹽水。

多喝水=說廢話?nonono!這可能是最貼心的建議了!

都知道水很重要,但我就是想不起來喝水怎麼辦呢?

提醒喝水的小鬧鐘,慢慢地就會形成自己的生物鐘。

添味道,不喜歡喝純白開的可以放少許茶葉或自己喜愛的花茶。

喜歡的杯子,挑一隻自己最喜歡的杯子,愛屋及烏,說不定也會愛上裡面的水哦~

出門隨身攜帶水杯,出門在外可以隨身攜帶水杯,飲水更方便~

免責宣告: 本文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網路,如有版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更多養生資訊,歡迎關注素問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