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請你吃一碗春天的雞屎藤

在北海,雞屎藤是傳統的三月三節令美食。

每年農曆二月底,家裡的孩子們就提著籃子跟著媽媽,或奶奶去採摘雞屎藤。在南方,農曆二月底,花繁盛,葉繁密,洋溢著勃勃生機。田間地頭、坡頭嶺尾,隨處可見雞屎藤的身影,藤蔓或伏地而長,或纏繞而上。《廣東新語

·草語·藤》載:“有皆治藤,蔓延牆壁野樹間,長丈餘,葉似泥藤。

雞屎藤為何有此重口味的名字呢?大人的解釋是雞屎藤的葉子,散發著一股特別的味道,類似於雞屎。可是,在我看來,那是濃烈的,同時,也是清香的。濃烈是因為它的味道不像薄荷的小確幸;清香,因為畢竟是植物之息,彷彿聞到陽光、雨水之味。初聞,貌似有點臭,再聞,又覺得清香聞到沁人心脾,濃烈與清香的融合、矛盾,讓人慾罷不能。

雞屎藤採摘回來後,清洗,放在陽光下曬上一兩天。這個時節,去村裡串門,家家戶戶的簸箕裡都晾曬著雞屎藤葉子,陽光的熱量,讓獨特味道愈加濃烈,整個村莊彷彿都沉浸於此。

請你吃一碗春天的雞屎藤

雞屎藤,一種常見的植物。

雞屎藤糕點的做法也很簡單。雞屎藤葉子按比例混合糯米和粳米,碾成粉,加水揉成團。待水開了,或用水揪成小團,或用刀切成條,扔進滾燙的開水中。待煮了

7

8

成熟,放入紅糖或白糖,再重新煮開。即可食用。

每逢農曆三月三,家家戶戶做雞屎藤糕點。估計是葉子中富含花青素,糕點呈墨綠色,外觀並不惹眼。但是食物不在於賣相,雞屎藤的獨特味道、米粉的清香至味,再加上糖分的甜鬱,混合成美味的糕點。

請你吃一碗春天的雞屎藤

如果前的美食雞屎藤

在我的記憶中,春天的記憶不是鮮花,不是嫩葉,而是那一碗雞屎藤。每年的春天必須去採摘,看著媽媽揉麵團,往鍋裡揪粉團,放糖,盛出慢慢的兩大碗。爸爸將那兩大碗小心翼翼、鄭重其事地帶到祠堂,祭祖。待祭祖儀式完畢,我們方可開吃。雞屎藤糕點,彷彿是春天的儀式,唯有吃過了,這一年的春天才算真正經歷了,否則就是過了一個假的春天。

請你吃一碗春天的雞屎藤

成品,這只是其中一種樣子

正如中國的節日都是

“吃”的節日一樣,三月三,也是一個吃的節日。之所以會有吃雞屎藤一說,有說法是因為春節剛過去不久,大魚大肉吃多了,吃綠色的植物,清腸胃之功效。特別是雞屎藤,本身就是一味可入藥的草科植物,具有祛風利溼,止痛解毒,消食化積,活血消腫之功效。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找的理由。一種習俗的形成,自有其道理,只是最初的開始,現已無人知曉,甚至都無人傳說。作為一種傳統,北海、湛江、茂名,海南等很多地區都有吃雞屎藤的傳統,只是做法略有不同,如海南地區,會加上薑絲。按照吃貨的認知說,這幾個地區的人,也許在遙遠的時候,是生活得很近的,甚至,可能是同一個部落的。

來,我到了上海,這邊清明前後流行吃青團。青團,就是將艾草的葉子擠出綠色汁液,混合糯米粉做成的糕點。其與雞屎藤也算異曲同工。後來發現,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傳統美食。也許,愛春天的最好方式,就是吃春天,這是我們國人的獨特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