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們身上有人性巨大的包容,他們生活在自然中,最後也是歸於自然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這是小說的開頭,給人一種飽含滄桑的感覺,同時也奠定了全書沉靜婉約略帶感傷的基調。作者以一位年屆九旬的女人的絮絮叨叨的回憶敘述,以家族史的視角描述了在東北那片遼闊又寒冷的土地上生活著的自由奔放的遊獵民族鄂溫克人的生活現狀和百年滄桑。這是一個弱小民族的民族史詩,這一弱小民族最後一個酋長女人的自述,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我們瞭解了這一民族,看到了他們頑強的生命力自己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他們身上有人性巨大的包容,他們生活在自然中,最後也是歸於自然

鄂溫克人居住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他們與馴鹿相依為命,他們信奉薩滿,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遊獵。他們生活自由奔放,與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他們隨季節變化遷移居住,夜晚住在看得見星星的“希楞柱”裡,夏天乘樺皮船在河上捕魚,冬天穿著皮大哈和狍皮靴子在山中打獵。他們善良、淳樸,他們身上有著人性巨大的包容和溫暖,他們生活在大自然中,最後也是歸於大自然。

他們身上有人性巨大的包容,他們生活在自然中,最後也是歸於自然

小說的故事囊括了鄂溫克人的百年滄桑,是“我”的回憶錄。“我”的回憶是在沒剩多少的鄂溫克人搬離大山、搬到布蘇的那天發生的,在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整個民族日漸衰落,50年代初國家對大興安嶺的大采伐,導致整個民族已沒有能夠生活的地方,只能搬離大山、住進平房,圈養馴鹿,但卻喝不到天然的馴鹿奶和樺樹汁。他們都走了,只剩下“我”和憨憨的孫子安草兒。“我”是這個民族最後一個酋長的女人,“我”與大山和馴鹿生活了九十多年,“我”離不開他們,他們也離不開“我”。於是“我”的回憶就開始了。早晨、正午、黃昏、夜晚,“我”的回憶中的主角是我們的這個烏力愣,主角都是“我”的親人,都是“我”身邊的人,“我”見證了這個烏力楞的百年,迎來了許許多多人,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

他們身上有人性巨大的包容,他們生活在自然中,最後也是歸於自然

在“我”的回憶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發生在大自然,因為鄂溫克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認為山林中有山神,所以他們從不亂砍樹木;認為馴鹿中也有馴鹿神,所以他們尊重馴鹿,馴鹿在哪他們就在哪;他們認為大自然中有神靈存在,所以他們從不冒犯大自然。他們嚮往光明,在他們部落中,火是不會滅的,火種是神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