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顛覆認知不易,你的信陽毛尖茶“湯渾味淡”?只因為...

湯渾味淡,不是品質信陽毛尖茶的正常特徵。

顛覆認知不易,你的信陽毛尖茶“湯渾味淡”?只因為...

2021傳統炭焙信陽毛尖,湯色清亮

品飲到一杯湯渾味淡的信陽毛尖茶時,你會想到什麼呢?

茶葉不乾淨?

品質不過關?

級別低?

放壞了?

還是和部分消費者一樣,堅信這完全正常,照單全收?

一個首先要排除的:

※ 正常“毫渾”

採製較細嫩的綠茶,如碧螺春、信陽毛尖等,雖然因加工方式不同,茶毫附著茶葉的程度、形態會有區別,但沖泡後都會自然脫落,散佈漂浮於茶湯之中。

密佈的茶毫,會稍微影響到茶湯的透亮度,術語稱“毫渾”,但其實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渾濁”。

顛覆認知不易,你的信陽毛尖茶“湯渾味淡”?只因為...

兩個可以忽略不計的:

※ 採製過程不清潔?

茶葉在採摘、加工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受到一些灰塵、雜梗、泥土等異雜物的汙染,導致沖泡產生渾濁現象。

但隨著技術的提升及市場對食品安全、環保方面的要求,拋卻某些極低劣的茶品,這種情況在實際中並不普遍。

乾淨清潔,是茶葉入口的前提,信陽毛尖茶的採製也是如此。

※ 存放不當,黴變導致?

沒存放好,受潮或本身乾燥不夠而黴變的茶,泡出的湯色也會是毫無生氣的暗沉、渾濁。

但當季的信陽毛尖新茶,一般不會存在這樣的情況。

而且黴變的茶,外觀上可辨識,也會伴有不良的氣味,較容易辨別。

顛覆認知不易,你的信陽毛尖茶“湯渾味淡”?只因為...

pass掉這幾個因素之後,我們來看看市場上很多信陽毛尖茶存在的幾種常見且普遍的,導致茶湯味淡發渾的原因。

原料方面的影響因素:

※ 第一是品種

茶湯滋味淡,耐泡度低,受採製品種影響很大。

用來製作信陽毛尖的品種,主要有本地傳統的旱種茶樹和近年來引進的大白茶、大毫茶和一些四川種。

其中,在滋味的濃郁、豐富程度上,本地旱茶(也稱旱種)品種採製的信陽毛尖更勝一籌。

本地的旱種茶樹多在老茶園栽種,此外因為它更耐寒,大山(當地俗稱,即高山)茶園也多有種植。

它芽葉相對瘦小,製成的茶香氣高,口感濃重,回甘強烈。

由於旱茶產量一般,為了提高經濟收益,滿足市場需求,信陽毛尖產區近年也多引進了一些產量高、芽頭肥壯、更突出外觀漂亮的新品種。

就像很多老茶客更喜愛群體種而不是43號製作的西湖龍井一樣,茶百科和大多偏愛信陽毛尖的茶友也一致認為:還是本地旱種採製的茶更好喝。

※ 第二,是茶園種植的位置

大山茶,味更濃。

“大山茶”、“小山茶”是信陽茶區老鄉們的通用行話,可以理解為“高山”、“低山”的概念。

同等的其它條件下,高海拔常常意味著相對更好的茶葉品質。

雖然在很多名優綠茶的品質範疇裡,海拔因素並不像雲南普洱茶、廣東鳳凰單叢茶那樣講究,但信陽毛尖算是一個小例外。

大山茶,生長環境更優異,更晚開採,更有利於茶葉內含物質的形成和積累。

最終表現就是:芽葉細嫩飽滿,顏色綠黃柔潤,製出的茶湯色純正,清醇甘甜,口感更豐富且耐泡。

而小山茶,海拔較低,生長快,採摘早,內含物質的積累過程就很倉促,導致芽葉相對單薄,色澤更偏青綠。

因此製成的茶,滋味清淡,香氣和甘甜度也要弱很多。

顛覆認知不易,你的信陽毛尖茶“湯渾味淡”?只因為...

工藝方面的影響因素:

味淡,原料影響因素明顯;而湯渾,則主要還是工藝上出了問題。

根據茶百科連續多年採製信陽毛尖的經驗,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鮮葉採摘後,可能沒有及時或合理攤晾,茶菁堆放時間過長、過多,失去鮮度;

※ 殺青過程中,如果揚炒不足,殺青溫度低,殺青不透,很容易導致含水量過高,沖泡時便會造成茶湯渾濁;

※ 揉捻工序中,如果揉捻的手法過重,導致茶葉細胞破碎率過高,部分細小物質不溶於水,也會導致茶湯顯濁。

※ 炭焙不足甚至完全省略,對滋味和湯色都有影響。

炭烘,俗稱打焙,是傳統信陽毛尖的最後一道工序,主要目的是提香、乾燥和增色。

剛製作好的信陽毛尖茶含水率高,茶味易變青澀,而經過初烘、復烘後的茶葉,含水量大大降低,茶葉花果香氣濃郁純正,滋味更加的甘甜醇順,也更耐存放。茶湯也不是市場誤導的“渾”,而是嫩黃綠、清亮喜人。

同時,茶友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傳統制作的信陽毛尖多黑條,而目前市場上青綠、翠綠的青條信陽毛尖居多,且大都青味重、茶湯渾、滋味淡。

只因,如今市場上的很多信陽毛尖茶,為了追求產量,追求上市早,追求利潤高,都漸次省掉了這一道工序。

顛覆認知不易,你的信陽毛尖茶“湯渾味淡”?只因為...

沖泡方式的影響:

※ 用水:使用礦物質含量較高的水泡茶,湯色易黃褐且顯渾濁。

※ 沖泡:上投法,更清亮。

“上投法”尤其適用於信陽毛尖、碧螺春等細嫩毫多的茶品,高品質茶葉遇水即快速下沉,非常美觀。

加水時,使用沿杯壁、慢注水的方式,減少對茶葉的直接衝擊。

整個沖泡過程中,不要攪、搖、撥動葉底,以免湯渾或加重澀感。

顛覆認知不易,你的信陽毛尖茶“湯渾味淡”?只因為...

在信陽毛尖的世界裡,“湯渾”和“味淡”,常常結伴而行。

過分追求採摘嫩度、迷戀細小獨芽製成的茶,就得接受它的“味淡”,接受它只有清香、嫩香而沒有花香、果甜香。

如果揉捻過度,味道析出雖然會稍微更濃些,但“湯渾”又無可避免。

追求早上市早喝到,不願意花更多耐心等待和成本付出,面臨工藝粗糙甚至省略直接導致的“味淡、湯渾”幾乎也是必然的。

相比之下,是否掌握沖泡時候的那點小技巧真的微不足道。

畢竟,每年在黑龍潭駐守的茶百科人,試喝高品質的信陽毛尖茶無數,從來都是玻璃杯裡撂進茶葉、暖水瓶開蓋就衝開水下去的~~~

80度?山泉水?上投法?不存在的。

顛覆認知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