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河北名吃-河間驢肉火燒

河間驢肉火燒是河北省河間市漢族傳統名吃,涼肉夾餅,再加以驢凍,驢凍入口即化。驢肉肉質紅嫩、口感勁道,比牛肉的纖維要細,口感更好,沒有豬肉的肥膩,也沒有羊肉的羶味,火燒是死麵火燒,揉好面後,拉成長條,塗上油,再合上兩折,放到平底鍋裡烙,溫度不能太高。河間驢肉火燒味道外熱裡爽,清爽醇香,吃時一定要趁熱吃,因為只有把熱火剛燒化的肥肉合著夾餅一起咬到嘴裡才更易感受到驢肉的香氣。

河北名吃-河間驢肉火燒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肉質紅嫩、口感勁道,比牛肉的纖維要細,口感更好,沒有豬肉的肥膩,也沒有羊肉的羶味,所以說驢肉是走獸肉的上品的確不為過。

河北名吃-河間驢肉火燒

2018年8月,河間驢肉火燒製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河北名吃-河間驢肉火燒

清乾隆帝下江南水旱兩路必經河間,一次錯過住處在農家吃飯,農家為了讓皇帝吃著方便,把精心煮制的驢肉加到層次鬆軟的火燒裡,乾隆吃後連連稱讚美味可口。問農家此為何物,農家如實回答:大火燒加驢肉,乾隆甚喜,即興賦詩一首:

河間處處毛驢旺,

巧婦擀麵似紙張。

做出火燒加驢肉,

一陣風來一陣香。

河北名吃-河間驢肉火燒

並差人在河間修築行宮常住,(河間乾隆行宮及手書御碑均有史料記載)以飽食驢肉火燒美味,後回到皇宮還時常想念驢肉火燒,遣和紳來河間尋找做驢肉火燒的那戶農家進宮,和紳也是一位美食家,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和紳吃驢肉火燒的故事,時值中秋和紳與幾位夫人在府內吃驢肉火燒賞月,當時皓月當空,和紳見鮮香酥脆的驢肉火燒裡面層次極多,一層層比紙張還薄,吃到嘴裡鬆軟異常。拿起夫人的玉手把玩時不禁詩興大發:

玉人指甲長,火燒分外香。

兩相皆上品,對月透華光。

此詩表述的意思是清朝女人們每日修剪的指甲非常長非常薄,薄到能夠透過指甲看到微弱光線的月亮,火燒的層就和女人的指甲薄厚一樣。

河北名吃-河間驢肉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