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清以前,漢人中文人有風骨血性嗎?

竊以為,受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漢人的骨頭縫裡都留存著一股子服從的基因。特別是在受到強權抑制之下的時候,這種特徵便顯得極為明顯。所以,大清統治漢人以後,在剃頭易服和文字獄等野蠻手段的壓制下,漢人、特別是讀書及當官的漢人,絕大多數人失去了自信,更缺少了骨氣血性。於是,奴性便增加了!

辮子戲中,一個個身居高官的人,一口一個奴才的自稱,聽著順耳嗎?更令人可悲的是,紀曉嵐嘴裡所說的“臣”字,並非是他不肯當奴的表現,而是他根本就不具備自稱奴才的資格。因為在皇帝面前,奴才的關係要比“臣”近得多!

當奴才的稱呼成為了一種身份和榮譽的象徵時,連奴才都不配當的漢人還能有多少自信和骨氣血性呢?那麼,在清朝以前有嗎?

大清以前,儘管在“君為臣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思想的長期教育下,文人們屈服於皇權的意識早已根深蔕固。但是,仍然會有一些個文人在“以天下為己任”觀念的支配下,保留著貧而不諂的文人風骨。

如果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離得太遠,咱就舉幾個離大清朝最近的明朝時的幾個例子吧!

靖難之役後,取得了勝利的朱棣面對著不降的鐵鉉,令人割下了他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再讓鐵鉉吃掉,鐵鉉吃後朱棣問他:“甘否?”鐵鉉答道:“忠誠孝子之肉有何不甘!”錚錚鐵骨之浩然正氣可見一斑!

在大文人方孝孺身上,破天荒地出現了被“誅十族”的慘狀,然而他降了嗎?

還有,抬著棺材前去進諫的海瑞。明知是死,卻主動視死如歸去揭露嚴嵩十大罪狀的楊繼盛。因揭露魏忠賢罪惡,被魏忠賢殘害至死的楊漣、左光斗等等等等,哪一個不是有骨氣血性的讀書人!

那麼,為什麼到了大清,文人的風骨就沒了呢?

如若說大清朝的文人們缺乏了自信的話,那我以為:大清的統治者們更缺乏自信。為什麼呢?因為無論在人口還是文化以及社會文明程度上,當時的滿人都是遠遠落後於漢人的。由於害怕自己統治不了漢人,便以野蠻、殘暴的手法抑制了正常的人性,禁錮的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一個民族的發展之路!以至於到了大清末年,思想家、文學家、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才在萬般無奈之下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吶喊!

有人說:大清,是一個愧對於民族的朝代,是一個叫清而不清的千古罪人。對此,您認同嗎?

大清以前,漢人中文人有風骨血性嗎?

大清以前,漢人中文人有風骨血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