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河北趙縣範莊村的集市趕得很大,逢五排十過集市,商販佔滿了整條中心大街,吃的用的應有盡有,活脫脫一個露天大超市。賣小吃的攤位經常排在一起,其中有個炸饊子的攤位特別紅火。賣饊子的老闆是鄰縣藁城人,他說,“現在炸饊子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因為這活兒很累,年輕人都不願意學。不過傳統的美味還是特別受歡迎的。”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饊子是一種油炸的麵食,細條相連扭成花樣,其特點是饊條纖細、焦黃脆酥,食用方便,營養豐富。饊子歷史悠久,素以饊條細勻、金黃亮潤、輕巧美觀而著稱。過去,石家莊周邊農村探望產婦、病時,還習慣提上兩包饊子。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我小時候,饊子大都是糕點鋪製作,副食店有售,咬一口奇香無比,儘管能夠賣到這樣的美食,可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吃到的,所以,對饊子的記憶極為深刻。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饊子在甘肅、河南不算稀罕的美食,其他省份也有分佈。有一年到呼和浩特旅遊,當地街頭就有許多許多賣饊子的,據說饊子還是蒙古族群眾特有的節日食品。內蒙古炸饊子的製法,是用晾涼的鹽開水和麵,待面餳好後拉成長條,盤入盛有素油的盆內,鍋內羊油或葫胡麻油燒沸,揪起面頭,邊拉邊往手上纏繞,繞夠一把,由另一-人用長筷接過來,放入油鍋邊抻邊炸,快熟時交叉摺疊起來,熟透撈出控油。炸饊子需要專門的烹炸技術。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饊子纖細如線,香酥脆可口,以顏色白亮為上品。饊子是呼和浩特地區蒙古族在年節供佛、供神以及待客時必備的茶食。多在炕桌上置一大盤, 盤內碼放饊子,間以各色乾果,上苫哈達,稱作看盤。另備饊子、炒米、奶茶待客。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饊子也是我們石家莊藁城九門一帶,主要傳統美食。做法與內蒙古略有不同,採用原料以精粉和衛生油為主,每公斤麵粉加0。1公斤食鹽。饊子的製作環節分和麵、泡條、搓條、盤條、纏條、鋪條。先將面和好餳著,每隔30分鐘揉一次,共揉三遍。再切成幾大塊,餳一個小時後,用手搓成如小拇指粗細的麵條,盤入有油的面盆餳著。炸饊子吃的是一個脆勁,但是這面要炸脆了,絕對是一門學問。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炸饊子的鍋也是專用的平底鍋。等鍋中的衛生油熬沸後,便將餳好的麵條在手上一邊抻一邊纏成饊子坯,然後另一個人套在筷子上,放入油鍋中鋪條,扭成花樣,此間,要掌握好火候,並注意饊子的花樣,待炸到脆黃時,一盤饊子就做成了。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製作饊子的重點是鋪條,如同繡花一樣,全靠經驗。油炸饊子以其香脆、鹹淡適中、饊條纖細、入口即碎的特點,贏得人們的喜愛。吃饊子也有不少說法:如產後婦女,在月裡喝紅糖茶泡饊子,以利於散腹中之瘀;高血脂患者、糖尿病人、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食用;老年人、孕婦、肥胖人群少食或不食。

饊條纖細、焦黃脆酥的炸饊子香飄大江南北,可惜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前些日子,我們到寧晉縣城吃了一頓飯,有一道菜叫煎餅卷饊子。用薄薄的煎餅卷炸饊子、香蔥、生菜、黃瓜和豆豉醬,煎餅的軟糯、炸饊子的酥脆交織著菜香醬香吃起來別有風味。饊子居然還可以這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