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萊迪·克洛茨《減法:應對無序與紛雜的思維法則》;本田直之《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山下英子《斷舍離》;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德內拉·梅多斯《系統之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梭羅《瓦爾登湖》。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前面的內容請關注閱讀……

三、斷舍離

關於如何脫離物質的掌控,

山下英子

有一套書叫

《斷舍離》

,強調立足當下,透過整理、梳理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演員陳數的推薦語是:

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山下英子指出,斷舍離的奧義不只是“扔東西”,“斷舍離”:

斬“斷”物慾

“舍”棄廢物

脫“離”執念

。斷舍離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在充滿閉塞感的人生長河裡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

為什麼斷舍離擁有如此深刻神奇的力量呢?山下英子找到了一個簡單卻能詮釋其本質的字:

“出”

斷舍離,即“出”之美學

用人體學來比喻的話,也許會更容易理解。假如一個人長時間進食但是不排便,也就是長時間便秘,不難想象他的心情多麼糟糕。人作為生物,一定要遵守規律——攝取食物,消化後吸收營養轉化為能量,再排出廢物——新陳代謝。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心靈·身體·居所”的巢狀結構

居住環境、工作現場、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家、身體、心靈,何其相似。現在興起的“

極簡生活

”概念,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意識地去體驗拋掉雜物、減少物慾的生活。

“斷舍離”主張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斬斷”“捨棄”“脫離”就屬於這種減法。這種“減法”正是總是本能地、反射性地壓抑不住購買囤積物慾的我們現在所必需的。

山下英子在書中介紹了她自己曾經的一次經歷。有次她在泰國進行“

Fasting(齋戒)detoxed(排毒)

”療法時,接受了嘴巴、面板、內臟等各個部位的“detoxed=舍”治療法。所有參與這種療法的人,都僅用一天體重就減輕了2~3kg。就像平時我們堆在抽屜裡的大量雜物一樣,她目睹了人體內部殘留的淤水般沒有完全排出體外的代謝物。

斷舍離注重“空間”,即以空間為主體核心的思維方式——空間軸。“東西過多所以扔掉”“沒有需要所以扔掉”等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斷舍離的“空間軸”思維注重的是“扔掉東西”之前——“為確保空間的乾淨整潔,而將物品量儘可能地縮減成最適合的量。”這種思維是實踐斷舍離不可或缺的。

斷舍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將生活用品的量鎖定到適當程度,同時在適當時點,更換這些生活用品,這才是生活的理想狀態,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狀態。而這種狀態也可以稱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間。

根據常年處理物品和人之間關係的經驗,山下英子總結那些常常抱怨“還是無法放手……”的人大致有以下三類:

逃避現實型

這類的人,一般因為工作繁忙,待在家裡的時間少,所以整理家務的事情總是推後進行。亂七八糟的家讓人心情也很糟糕,就更不願意待在家中,陷入了惡性迴圈。

執著過往型

這類的人總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簿、信件、紀念品等舊物。他們不願意直面現實,總是沉湎於過去快樂的時光。

憂慮未來型

這類的人總是擔心“沒有某個東西會發愁”,總是不停地為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未來事件儲蓄物資。這也是三種類型中人數佔比最多的一類。

這三種類型的人共通的一點,就是“

對時間的意識比較淡薄

”。

我們口頭上常常把“捨棄”作為一個詞來講,其實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舍”“棄”。佛教用語中有“佈施(將金錢或貴重物品捐贈給寺廟或貧苦人)”一詞,其中的“施”就是“施捨”之意。也就是說,因為這些東西在我處不再起作用,而讓它們在別處起作用。

斷舍離,不是要求人們隨意地“棄”,而是把“舍”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舍”即為“出”。

山下英子給出的【收納指南】如下:

1.“三分法”

2.“7·5·1法”

3.“1 out 1 in法”

4.“one touch法”

5.“自立·自由·自在法”

以“7·5·1法”為例,“7·5·1法”指的是進行雜物收納時,對收納空間的物量進行的大致估測。根據不同的收納情況,將雜物總量壓縮到收納空間的“7成”“5成”“1成”,該法則與“1 out 1 in法”統稱為“總量限定法”。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佔7成;

“看得見的收納空間”佔5成;

“展示性的收納空間”佔1成。

日本知名收納專家

近藤麻理惠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一書中,也教人們如何“斷然而徹底”地清除各類物品。近藤麻理惠說過:“

對物理空間進行整理,可以讓你更接近自己的心理空間。

少即是多——減法的力量(四)

▲三個生命基臺即是“居所”場

斷舍離把我們的生命分為三塊——

肉體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

,三者是我們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肉體生命是作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會生命是對歸屬和被承認的慾望。精神生命是對智慧、美、溝通的渴望。

比如說:廚房和浴室、洗漱臺直連著“肉體生命”,客廳、書架直連著“精神生命”,櫥櫃和書房直連著“社會生命”,等等。

斷舍離的精髓在於“出”,因此,在家中實踐斷舍離時先從“出”這一點著手,恢復家裡的流動感。比如說廚房主要是水池、排水管、垃圾桶這些需要“出”的地方。

【斷舍離的步驟】

Step1:“認清現狀”

Step2:“選擇取捨”

Step3:“收納整理”

斷舍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

新陳代謝

”。我們的居住空間處於代謝(交換)的狀態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斷地進行“使用所有物,清除無用之物”的迴圈,才能讓居所充滿流動感和活力。

曾經,僅僅是私人生活哲學的“斷舍離”昇華成了“人生實踐哲學”,接著又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行的“改變人生的斷舍離”,從“哲學”逐漸升華成“美學”,這是極為難得的過程。

四、總結

慾望

減法。

降低慾望,把精力用在最迫切的慾望上,比如音樂、美食、家庭、事業等。

精神

減法。

專注冥想,選擇幾項入門門檻低的精神活動,比如閱讀、寫作等。

物質

減法。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不買無用之物,確有必要的物品,買質量最好的。

資訊

減法。

減少無效社交,定期遠離手機,精簡APP,不關注無聊資訊。

表達

減法。

寫作多用名詞、動詞,少用形容詞、副詞。

生活

減法。

慢生活,運動,簡約穿著。

多則惑,少則得。

梭羅、喬布斯、傑克·韋爾奇、安迪·格魯夫、扎克伯格、張小龍……都是做減法的高手。減少不必要的東西,減少不必要的人脈,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人和事。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