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寫點生活|想起那些過年的習俗

□王祖青

老話說:“小人忖過年,老人怕過年。”不管你是忖,還是怕,這臘月一過,新年也就如期而至了。

現在的都市,哪怕是小城市,年味也是越來越淡。作家畢飛宇說,過年是很“鄉下”的事。說實在,現在相反在鄉村農戶、在海邊漁家,也許還能找到許多傳統意義上的過年風俗。

說起過年的風俗,我就會想起小時候的年味。它雖然有些久遠,但一切依然是那麼鮮活。以至於如今,我只要聽到臘月裡一聲鞭炮響,那關於過年記憶的閘門,立馬就會開啟,抖倒出許多關於過年的舊話題來。

有人說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的,我說,早年我們玉環人的過年,是從十二月初的做年糕時就已經開始了。做年糕,以前是臘月初家中的一件大事,往往鄰里合聚在一起來做。從浸粳米,到石磨上磨,飯蒸上炊,石臼上捶,面板上揉,再到做成一條條年糕,手段好點老手,還會做成惟妙惟肖的雞、羊、豬等不同形狀的三牲祭品,用來謝年。記憶中那手做年糕的味道,是現在的機器糕無法比擬的,當然,年糕寓意年年高,祝願生活年年好,那是大家都知道的。

過了臘八,街上賣年貨的開始多起來,母親們都會為小孩添置新衣裳,街上剪幾塊布,最差的也有母親織染的“阿姨紡”。請裁縫到家裡來,老大、老二、老三,一人一件的做。《白毛女》裡楊白勞沒錢買花,過年時只為喜兒扯上兩尺紅頭繩的故事,我只在電影裡見過,但奶奶在過年邊常唱的“落雪落雨近年邊,冇柴冇米實可憐”的哀嘆調,我卻從小耳熟會唱。可見,過年,對於那個時代的家庭來講,並不輕鬆,所以,過年時有件新衣,有口好飯,有頓肉吃,已經是好命。至於“臘魚、臘肉、臘白鯗”那是家庭條件好的人家才有的。

當然,過年真正熱鬧起來的,要等到臘月廿三或廿四。小年過後,老話講“廿四撣蓬壅,廿五趕長工,廿六殺大豬,廿七,小戒刀亂劈。”每當此時,我們小夥伴們一起遊戲時,說得最多的老話,莫過於這一句。話雖粗俗,講的卻就是過年前每一天忙碌的事情。當然,這小戒刀亂劈,你可千萬別亂想,它指的是殺豬殺羊,殺雞殺鴨,積極準備年貨過年了。

民諺講“臘月不除塵,來年招瘟神。”又講“有錢沒錢,洗洗過年”,所以臘月廿四,家裡男人開始撣蓬壅,女人則“洗洗汰汰”,早年撣蓬壅也有所講究,要用新竹杆和春季留下的早稻杆綁起來撣,新竹枝意在“以新除舊”,早稻杆說的是“早得吉”,等把一年來家中的晦氣撣去後,便好送灶司菩薩上天。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安康,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這是灶司菩薩的職責。為了能讓此君上天說好話,祭灶時用的一般多是甜食糖糕,是讓灶王爺吃人嘴短,在向玉皇大帝稟報時,多說這家人好話。祭祀後將灶君像換新,兩邊貼上“上天奏好事,落地保平安”的小對聯。此日,晚餐吃年糕,謂之“蓬壅糕”。只是,現在家家戶戶用的都是煤氣灶,那灶王爺沒地方好坐,所

接下去就是選中好日子準備謝年。

玉環人對於謝年,是非常隆重的。有句古話講:十二月裡炮仗響,雄雞哥哥“苦惜相”。雞是自家養的,元寶(豬頭)街上買,福禮、鯽魚(年年有餘),擺上五果,葷素搭配,滿滿一桌,等到這天東海漲潮時,炮仗打三響,當家人點香燭禱告天地,祈求平安富貴。謝年後,一般全家同吃“謝年糕”,希望來年步步高。講究點的家庭,年內經濟上是隻進不出了。

接下去幾日,玉環港南片閩南籍和溫州籍的人家炊鬆糕,港北太平籍人家包粽子。至於春節的零食,以前雖然沒現在豐富,但老百姓也都會將一年四季儲存起來的食物拿出來,像初夏收的蠶豆、小麥,秋天收的糕米、糯米、番薯,還有甘蔗、荸薺等等,到了過年時,這些食物,就會演變成我們可口的炒豆、錫餅、年糕、麻餈、粽子、炒米、糕條、甚至番薯片等等可口的零食。

老話講“種田地豬欄、湖泥,哄小人甘蔗、荸薺”,我記得我自己小的時候,過年三十夜黃昏,兄弟姐妹一家人聚起來分炒豆、番薯片、炒米糖等零食,雖然說這些東西都是自家貨,但那時,這些東西有得吃,也很高興。

等到除夕,也就是臘月三十,這一天,就像王安石的詩裡寫的那樣“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家家戶戶都撕去舊對聯、舊門神,貼上新對聯、新門神,掛上大紅燈籠,並開始準備晚宴。晚宴最是豐盛,一家人團聚吃“年夜飯”,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鈿”,大人們坐在一起聊天直到半夜邊,俗稱“守歲”。關門時,要放三響爆竹,叫“關門炮”。

現在,時代不同了,年輕人在陪老人一起看春晚的同時,發微信、送祝福、搶紅包,會一直到子夜十二點。這時,新年伊始,煙花爆竹在零點齊鳴,天空璀璨,光彩奪目。

大年初一,人人穿新衣,早上開門要放鞭炮,俗稱“開門炮”,寓意一炮打響。緊接著拜天地,點早香,祈求幸福快樂開門紅。過去,大年初一有許多禁忌,比如不掃地,不動刀,不舉針縫線,不討債,不講不吉利的話,不亂潑髒水(要倒在指定的缸裡),雞鴨不出窩,牛羊不放牧,商店不營業,農家不下地等等,近年來,這些禁忌漸漸少見。

大年初一早上第一餐,玉環人有吃炊飯,也有吃湯圓的,其寓意是蒸蒸日上,圓圓滿滿。港北地區初二、初三,據說因土地爺未落地,均是忌日,不隨便走人家。唯有喪服人家,設孝堂舉哀“接紙”。喪家第一年貼白聯,叫“頭座”,第二年貼藍聯,叫“二座”。一般初三下午漲潮時,接土地爺,這一點,玉環港北、港南是不一樣的,港南正月初二就走親戚開始拜歲,港北卻要等到正月初四才開始。

拜歲,也叫拜年,早年晚輩要提雙“包頭”(桂園、茘枝、紅棗、荸薺等)、長壽麵等禮物,向長輩祝福拜歲。然後,長輩也要到晚輩家去,叫“還歲”。新女婿第一次上門拜歲,那就不一樣了,要備大禮,用合籃擔盛裝豬腿、鮮魚、鮮蝦、蟶子、花蚶以及“包頭”、長壽麵、老酒、香菸等物,禮品上還要貼上紅紙,喜氣洋洋攜媳婦一起回孃家。老丈人家辦起豐盛的佳餚接待,還請來親友陪宴。那麼老丈人到女婿家還歲,女婿也同樣設宴回請,排場照樣體面。

拜歲走親訪戚,一般在初四至初八,此來彼往,筵席不絕,有些人家親戚多,走不過來,到了正月十幾了還在拜歲,楚門有句老話講:“拜歲拜到月半後,不像猢猻不像狗。”當然,這只是講講笑話。

春節期間,玉環主要的文化活動,港北片早年有舞龍,舞獅子、五獸戲龍,迎抬閣,鬧財童等活動。港南鄉間至今仍然遍興舞龍、魚燈、馬燈、車板龍燈,既為募資,也慶吉祥。舞龍到元宵節時進入高潮,至十八夜殺龍,吃龍肉,鬧猛的舞龍活動才告結束。

過年到正月初八,人們一般都開始上工了,年也就走向尾聲,但拖拖拉拉過年的節奏不會一時停歇,等到過了元宵節看完花燈,那年才算真正過完。

歲月更替,風俗漸變,年味雖然漸漸淡去,但兒時的過年記憶,卻在心裡永記。

最後,祝願天下太平,瘟疫遠去,天天都像過年一樣,人人幸福、吉祥如意!

作者簡介:王祖青,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台州市作家協會會員、玉環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玉環市楚門鎮《曲橋》雜誌執行主編。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