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90後插畫師呼蔥覓蒜近期出版了新作《朝暮集》,這是一個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古韻的故事,全書用240餘幅絕美插畫,講述了78個關於世事變幻與人生聚散的動人故事,集中呈現了作者呼蔥覓蒜對時間與愛情這一主題的獨特理解。一個個人物在富有詩意的傳統山水畫面裡穿梭,同時在敘事、配色、線條等方面都不失年輕感,讓讀者感覺這的確是一部讓傳統文化時髦起來的作品。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本書的繪者呼蔥覓蒜,本名王曉藝,是一位90後超人氣畫師,在微博上她有百萬粉絲,其中有相當數量的“鐵桿粉絲”。她自稱是個吃貨,所以把蒲松齡《綽然堂會食賦並序》中的“呼蔥覓蒜”當做筆名。其代表作品有“無臉古裝群像”系列、“缽山圖繪”系列等,已出版繪本《舊時書》《一生所愛》《萬夜聊齋》《浮生繪夢》,都在著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並用古今結合的思維,將傳統文化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表現出來。

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呼蔥覓蒜一直沒閒著,宅在家裡滿滿當當畫了三天畫。她筆耕不輟豐富著自己筆下中國傳統古韻的世界,讓中國傳統文化變成這屆年輕人活生生的心頭好。青年作者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鮮活起來?在創作中如何直抵年輕讀者的心?日前,本報記者對插畫家呼蔥覓蒜進行了專訪。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北青報: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如此感興趣?在深入瞭解中國傳統哲學之後,你收穫了什麼樣的智慧?

呼蔥覓蒜:我應該是從還沒上學才會看電視就喜歡看古裝題材的電視劇、電影或者是紀錄片等等,從人物髮飾和衣著這種細節到人物之間的感情、江湖俠義的氛圍等都非常吸引我。有的時候想象自己就生活在古代,做個行俠仗義的俠客、待字閨中的女子,或者是個寒窗苦讀的書生,感受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快意江湖、完全不同現在的生活。所以可以說是從很小還不會握筆的時候就開始感興趣了,那時候根本不懂事情也不知道什麼叫中國傳統文化,長大以後慢慢系統地瞭解到了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服飾、建築、人文等等,更加感覺到這是一個寶庫,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美好。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北青報:近年來傳統文化的題材很熱,也有大批創作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靈感,你想做出哪些特別之處?

呼蔥覓蒜:我開始時沒有琢磨過我要從傳統文化中刻意找出什麼來作為基礎再進行改變的,一開始我只是單純畫出我擅長的、想表達的畫面,漸漸有很多人喜歡這種風格,我也會反思。我認為我的靈感沒有目的性地去尋找,它從我的生活中來。從古詩、戲曲、影視、音樂、故事等等領域中激發我的靈感,這些領域和我生活的環境恰巧就是這樣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範圍,而我又是一個生活在新時代的個體。我有我個人對世界獨特的看法,我的作品就自然而然會是一個古今的結合,創新的結果。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北青報:你筆下的人物沒有具體的面部表情,為什麼這麼考慮?這個留白帶來了什麼?

呼蔥覓蒜:“無臉畫風”大約是我在上大學時開始摸索著創作,當時比較偏好神鬼妖狐的題材,每次畫到要新增五官的時候就會卡殼,加什麼樣的臉都達不到我內心想要的感覺,於是我就用更多的精力來刻畫環境,刻畫氛圍,反襯出人物的情緒。幾幅作品出來以後得到了當時導師的認可,我就繼續在這條路上創作下去了,慢慢也摸索到了訣竅。國畫被大家喜愛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講究留白,在背景中留白、在山巒間留白、在水波上留白,意境在留白中體現。我的作品將留白放在臉部,人物的情緒在留白中體現,由觀者自行帶入想象。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北青報:新書《朝暮集》的創作原點在哪裡?在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呼蔥覓蒜:最早創作的主題是“年年歲歲”(四季)和“朝朝暮暮”(晨昏)因為我認為時光主題包含了愛情、親情、友情,是一切故事的載體,這個創作範圍很廣卻也很統一。經常能聽到周圍的人包括自己都會有這種感嘆:時間不禁過,這麼多年一眨眼就過來了,這種時間飛逝、白駒過隙的感覺總會讓人有不捨的遺憾。

我有的時候就在想,時間的匆匆往往是因為自己對時間的輕視,很少會有人在意像呼吸一樣自然流動的時間。每天匆匆忙忙慣性地做一些工作和對待生活,生活中缺少感受自己情緒,感受身邊美好的瞬間,以至於生活中沒有記憶點。時間逝去後回望來時,彷彿時間是空白的。原來我也是這樣生活,直到我開始慢慢觀察身邊的事物情感,願意為它們停留。這不僅僅是步伐上的停留,也是心緒情感的停留,這也是我的樂趣所在。

比如一束陽光,路過它時你可以選擇停留片刻感受它的溫暖和美好,也可以選擇匆匆走過。慢慢這種瞬間越來越多,有一些我開始選擇把它們捕捉下來。我有一個小習慣,是在我的用相機記錄生活的碎片上進行創作。那些就是我感受到的美好瞬間,我把它們記錄下來,也在微博上分享給大家。隔一段時間回頭看看,感覺自己過得充實又滿足,時間的每一分一秒都在我心中實實在在地存在過。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北青報:你的微博有百萬粉絲,你的創作有相當多的年輕讀者喜歡,在你看來,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描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件難事嗎?你覺得最重要的方法是什麼?

呼蔥覓蒜: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積累沉澱,我們作為華夏子民,我覺得骨子裡就帶著一種親切感,很容易和古人有互通的情感體驗,希望自己能像古人在那樣的環境下過那樣的生活。穿越時空還不可能,但是可以透過想象來實現,於是就會付諸在影視作品、繪畫作品、音樂作品等等來滿足大家的嚮往。那些寶貴的傳統文化也同時像這樣經過我們的手中再繼續傳承下去,我覺得不是一件難事,而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用我的繪畫風格做例子,我的創作題材以古代為主,選擇保留中國傳統繪畫中被大家喜愛的最大特點——留白,將留白放在臉部,意境在留白中體現,人物的情緒在留白中體現,由觀者自行帶入想象。同時學習國畫中的散點透視,畫面的關注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中來。這種透視法給人一種講故事的感覺,像敘事文章娓娓道來。色彩上也從國畫中學習,選擇中國傳統配色或是淡彩寫意山水或是工筆重彩。中國傳統國畫的意境在我看來,講究的是一種連綿不斷的“氣”,我的畫面也會追求這種連綿不斷、意境回味悠長的感覺,比如追求人物的服飾髮型和動線的流暢性、曲線之間的搭配來達到這種效果,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我現在的風格。

所以我認為在思考如何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先真正地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忠於自己的內心,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大膽表達出來,不用一味刻意追求如何讓別人喜歡。將自己覺得好的東西用心表達出來,別人也會看得到它的好。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北青報:現在“追熱點”是當下創作者幾乎越不過去的一個坎兒,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熱點時效”衝突嗎?

呼蔥覓蒜:我不會避諱這個事情,我覺得熱點之所以會成為熱點,肯定是還是有它或許是吸引人或許是能夠引起人注意的地方。如果這個熱點觸動到我、吸引我,讓我有創作的慾望,我不會壓抑自己。相反如果這個熱點沒有觸動我,再多人要求,我也不會硬著頭皮來創作。

至於說傳統文化和熱點時效之間,我認為完全不衝突,傳統也可以流行。現在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傳統作品和流行文化結合,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好的作品就像蒙塵的明珠,本身是無價之寶,只是被深埋在寶箱中,只要吹去浮塵讓它們露出本來的面目,讓更多人知道它的珍貴之處,一定會“熱”起來的。

專訪|青年插畫師呼蔥覓蒜:讓中國傳統文化流行起來

北青報:聽說你端午節一直在為新作忙碌,和讀者分享一下接下來即將推出的作品吧,聽說你在《詩經》裡找到了創作靈感。

呼蔥覓蒜:創作這一系列的作品是受到一組盆景圖片的啟發,盆景這種形式其實是古代文人追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情趣。他們將性情寄於盆景,以留給自己想象遐思的餘地,為自己創造出方寸間的廣闊,碗中天地起到了與自然對話交流、抒發胸臆的作用。我也算是效仿古人了,這種自己搭建一個小小世界的感覺實在是很有趣。

我平時欣賞古人的山水畫時,覺得能生活在畫中的景色那會有多麼愜意,同時又對吃興趣頗高,就想把花盆變成鍋、碗、瓢、盆、勺子那些吃飯的傢伙作為容器,就有了這樣的嘗試。這個系列我還在堅持創作,最近從《詩經》中得到啟發,打算以缽山圖繪的形式來詮釋詩經國風的160篇,創造碗中的小小天地的同時,還會表達出《詩經》中飽含的情感,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援呀。

圖/《朝暮集》呼蔥覓蒜繪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