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留住家的味道:一碗“由川入黔”的紅油水餃

本文轉自:天眼新聞

留住家的味道:一碗“由川入黔”的紅油水餃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中山路的側街小巷上,“週記紅油水餃”的店門還未推開,一聲聲哼唱京劇的音調已先傳了出來。

“老闆,一碗紅油水餃。”

留住家的味道:一碗“由川入黔”的紅油水餃

周維莉放下了播著京劇節目的手機,走進廚房洗洗手張羅了起來。“能吃辣的哈?”或許是幽咽婉轉的京劇唱腔還在腦海盤旋,她眉眼間滿是放鬆與笑意。

熱水餃盛入碗中,淋上油辣椒、芝麻粉、白糖等調料便可出餐了。這碗“家常”紅油水餃,30多年來一直點綴著眾多遵義市民的飲食記憶。

留住家的味道:一碗“由川入黔”的紅油水餃

1958年,從成都出發,周維莉的父親周紀達以京劇演員的身份跟隨劇團來到貴州支援三線建設,就此在遵義安下了家、紮下了根。為了改善家庭條件,好廚藝的他決定做生意。1989年,在遵義市舊工人文化宮旁的小巷子裡,週記紅油水餃從一個小攤擺了起來。

入鄉要隨俗,和周家一樣,週記紅油水餃也適應著遵義地方口味的變化。周維莉介紹說:“成都的紅油水餃油重味甜,而遵義人喜歡辣椒香一點,芝麻醬也入鄉隨俗改成了更細的芝麻面。”

留住家的味道:一碗“由川入黔”的紅油水餃

每家老字號都有著自己的口味秘方,說起自家的關鍵詞,周維莉用了“家的味道”來概括。肥瘦肉講究三七分、煉製油辣椒、把芝麻醬更換為細芝麻面……用心調整口味,家的味道或許就是這樣被藏進了這份用心裡。

而這也和食客駱女士的評價一致,“我經常來這裡吃水餃,從學生時期到現在畢業工作,就是想念這個味道,樸素卻好吃。”從擺小攤、開店面再到開分店,從早八點營業到晚八點,用心經營的週記上榜了“遵義名優小吃”,這份樸素的美味也把路人都留成了熟客。

留住家的味道:一碗“由川入黔”的紅油水餃

受父親的薰陶,周維莉從小就喜歡聽戲唱戲,店裡沒客人時她便會跟著手機哼上兩段,店鋪裡悠揚的京劇曲調能把無聊的午後也晃得有滋有味,於是她又聊起了父親的京劇劇團,“很多在遵義的四川人都會來我家吃水餃,能嚐到家鄉的味道。”

於是,彷彿一個小小的鄉愁容納所,走進週記點上一份紅油水餃,感受川香黔味、舊物人情,還有那餘音嫋嫋的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