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對於在《少年日報》工作的我來說,每週都能因工作接觸到來自各所學校的中小學生,於是也能較迅速地瞭解目前的孩子流行玩什麼、吃什麼,有同事笑稱“做這份工作不太容易老”。其實老肯定是要老的,不過由於和孩子們在一起,心態能延長保質期倒是真的。前段日子,一位學生記者趁著寒假間隙來報社幫忙,“顧老師,下午我們點飲料喝吧!”“好呀!現在你們初中生喜歡吃什麼?”“你們愛吃什麼我們就也愛是什麼呀,用我的手機點吧。”啊,現在的孩子在放學後,原來也是吃大人喜歡的小吃飲料的!簡單幾句對話,卻勾起了我對曾經放學後的回憶。在那個課外輔導班沒有遍地開花,放學後可以在弄堂裡盡情玩樂的年代裡,孩子們的“下午茶”和成年人的很不一樣。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小肉一角一串,年糕兩角一串,烘山芋看大小,一元就有,三元以上的就是巨無霸了。這就是我童年時放學後的零食小吃選單。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那時,我在永嘉路上的中國中學初中部讀書,初中部位於一條弄堂裡,說是弄堂,其新奇程度就彷彿《千與千尋》裡湯婆婆的神奇澡堂,吃喝玩樂無所不包。那時校門外的弄堂小吃,每天會迎來兩次生意興隆的時刻:一次是中午飯後休息(那時很多學校允許學生中午出校門),另一次則是傍晚放學後。買什麼吃呢?至少我印象深刻的有這幾樣:紅綠兩色的小肉串,一角一串,一元錢的肉串拿在手裡頗為霸氣,經過酥炸,其實肉味已經很淡了,更多的是油炸食品的味道。當時,如果一起逛弄堂的小夥伴分你一串肉,那絕對稱得上是好兄弟了。幾年後的一次同學聚會上,大家回憶起當時這些花花綠綠的廉價肉,有人不禁說了句“不知是什麼肉?”我趕緊說,不要多想了,反正我們快樂地長大了。

與小肉構成“三巨頭”的,還有小年糕和雞心。三種串串在學生上課時,都安靜地躺在阿姨身邊的泡沫塑膠紙盤上,由保鮮膜覆蓋著。隨著下課鈴聲一響,學生們走出校門,小食攤周圍馬上變得熱火朝天,有的學生三種各來一串,有的一元錢買下十串小肉。要說的是,這種大快朵頤的快樂是專屬於學生的,而我也的確從沒看到過大人去買這些串串。與此被一起帶動的,還有弄堂裡閃卡、溜溜球,甚至磁帶的生意。

有鹹當然也要有甜。校門外甜食的頭把交椅,夏天屬於各種冰激凌和飲料,而冬天則非烘山芋莫屬。賣串串的是阿姨大媽,賣烘山芋的則是老伯。大小不一的烘山芋被放置在一個藍色、有些鏽跡的大鐵桶內,烘好的陸續出爐,被擺放在鐵桶頂上。同學們一般不會購買太大個的,倒不是因為貴,而是大個的管飽,吃下去後回家晚飯肯定吃不下了。

買烘山芋時,有個帶著時代烙印的細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可以用公交車預售票來結賬。當時,一張票的面值是一元,一疊為50張或100張,不少家長都會給乘公交車自己回家的孩子準備一些。班級裡有位女同學上小學是乘公交車的,包裡有一疊小本子般厚的預售票,幾個機靈調皮的男生總會問她討票子。“你們騎車上下學的,要這票子幹什麼?”一位男生說出了秘密,原來賣烘山芋的老伯接受用車票換烘山芋的購買方式。

在1997年的那個冬季,那位女同學的車票成了班級裡的“烘山芋支票簿”。一張吃飽兩張吃好,當時的我們對錢還沒有概念,加上那位女生又大方,因此大家都覺得這是不要錢的免費福利。我唯一一次帶著好奇向她要了一張票,換了一個一元的烘山芋,回到家後自豪地告訴了媽媽,沒想到卻換來了批評。“這是同學家長花錢買的票,其實就是錢,你想,你好意思問同學要錢嗎?而且你這樣拿了,以後同學乘車就少一張票子。”這是我少年時代接受的為數不多的和錢有關的教育,卻一直記憶猶新。

如今,冬天街上賣烘山芋的人比過去少了很多,能在馬路上見到都挺稀奇,偶爾看見一位,選好一隻烘山芋捧在手心,我腦海裡總會想起拿出公交車預售票買單的場景。但現實畫面是,身旁就是藍綠兩色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碼,看到它們,趕緊掏出手機掃碼。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徐彙區襄陽南路478號弄堂口,用粉筆寫下的“阿婆蔥油餅”招牌大而醒目。與襄陽南路交界的肇嘉浜路是條主幹道,不少途經此地往北走的人,一隻腳剛跨進“衡復風貌保護區”,阿婆蔥油餅就已在這裡用香氣迎接大家。一週工作五天,休息兩天,用阿婆的話來說,“只要你們上班上學,我就開張。”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買蔥油餅的人們雖說不至於排起隊伍,但拿著熱騰騰的餅站在路邊的人卻總有兩三位。總有一些食客是特意過來懷舊的,他們有的騎著文藝範的小摩托,有的三五成群趕來,總之一句話,都是為了兒時的情懷。我就是其中之一,一直記得初中放學後經過這裡,第一次和小夥伴嚐到熱氣騰騰的蔥油餅的畫面,那種飢腸轆轆後的滿足感,是現在拔草米其林餐廳也無法代替的。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春節前,我無意中在手機上刷到了“阿婆蔥油餅”,沒想到時隔多年它還在營業,而且成了網紅小吃。我趕緊在天黑前來到這裡,除了當年的阿公換成了阿婆的女兒,一切彷彿都沒變。蔥油餅3。5元,加上雞蛋6元,加火腿腸加2元,帶走的話幫你套個袋子,現吃的話就用一張紙對摺包住,這個城市的角落彷彿沒有受到時間流逝的影響,依舊以它的方式為過往的人們帶去滿足感。

“阿婆,我初中高中放學一直來吃儂的餅,現在我都三十幾歲了。儂用餅餵飽的放學後孩子,肯定超過一所學校的人數!”時隔多年,我第一次和阿婆聊天,這才知道阿婆今年85歲了,她過去在肇嘉浜路的紗廠工作(就在後來的王朝酒店位置),1985年退休後開始做蔥油餅,至今已經三十五年了。在阿婆的講述中,她的弄堂餅攤見證了時代變遷——最早,蔥油餅賣一毛五一個,在八十年代,麵粉還要憑購糧證去買;九十年代,放學後馬路上弄堂裡都是玩耍的孩子,每天下午四點多熱鬧非常,還有頑皮的孩子曾把她放在弄堂角落裡的麵粉打翻;2001年,apec會議在上海召開,原本沿馬路的餅攤響應要求,縮進了弄堂裡;2004年,上海市高階人民法院正式搬遷至肇嘉浜路308號,與“阿婆蔥油餅”成為對馬路的鄰居,從此這個路口變得莊嚴肅穆……阿婆口中的故事,串起了襄陽南路南段的這三十多年。

【海上記憶】小肉一角一串,蔥油餅灌上蛋,還有弄堂深處的烘山芋

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孩子放學後有時間和小夥伴邊說笑邊吃蔥油餅或烘山芋,也不知道他們是否吃過只屬於孩子的弄堂小吃,但我敢肯定每個年代的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尤其是在吃這方面。肉串也好,網紅奶茶也罷,它們不僅填飽了我們的肚子,更串起了、盛起了一代代學生課餘時間的快樂。

欄目主編:沈軼倫

本文作者:顧力丹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邵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