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口餃子,吃出真情味

一口餃子,吃出真情味

那天,我和最要好的兄弟去吃飯,正琢磨著吃點什麼時,他突然建議道,“要不吃頓餃子?”我聽罷立刻脫口而出了一句,“好,走。”做了八年的兄弟,我倆情同手足,有空時都會一起打打球健健身,每每都在一起吃頓飯,我倆吃飯講究簡單實惠,常年的默契叫人沒有任何的拘束。

來到附近的一家餃子館,我們點了三盤韭菜雞蛋的餃子,據說一盤有15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還給配了三小罐秘製的雞湯,真的是第一次這麼吃,確實還別有一番味道。說實話,餃子餡有點偏淡,好在雞湯的口感極佳,更何況每一口都有濃郁的兄弟情,難得兄弟始終都記得我愛吃餃子。

一口餃子,吃出真情味

說起吃餃子,那絕對是我的最愛,沒有之一。至於為何愛上餃子,我想應與自己的命運有關。我自幼跟著祖父母生活,祖母經常給我包餃子吃,尤其是在逢年過節。那時,家裡總備有一小搪瓷盆豬肉餡,祖母用醬油調製好,春秋時節能放得時間長一些,而到了夏季就放不了幾天,吃的時候再配上一些白菜粉條及蔥姜。祖母包的餃子餡多皮薄,餡裡的湯汁香濃,皮上的口感勁道,蘸上陳醋蒜泥,那著實是叫一個美啊,我每次都能吃上兩三碗,毫不誇張地說,祖母包的餃子多半是給我的。老家的那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陪伴了我多年,從稚氣未脫到三十而立,從在家依傍到常年漂泊,那一個個餃子逐漸積澱成了我心頭的最愛,成了一份別有滋味的鄉愁。

記得,我在外讀高中那三年,每每月休回家,祖父總會提前準備好餃子餡,等我一回家就讓祖母包給我吃。那三年感覺家的餃子說不上來的好吃,細碎的餃子餡裡蘊藏了太多的東西,叫人禁不住地反芻和品味,每次都不敢吃得太快,生怕在家的寶貴時光一晃而逝,也害怕餃子的熱量會一下子把嘴頭的愧疚燙成水泡。那三年,餃子的確是我的一份念想,也是一種激勵,於有形和無形當中陪伴著我、撫慰著我,要知道一顆戀家的心在餃子的包裹下始終都是溫熱的,可惜最終還是愧對了那層歷久彌堅的呵護。

一口餃子,吃出真情味

後來我在縣城參加了工作,定居在了城裡,成了名不符實的城裡人。儘管城裡的餃子店挺多,餃子的種類也很豐富,但我還是找不到一家能夠讓自己吃出感覺的地方,更找不到一個可以收容我鄉愁的地方。好吃的餃子到底是餡多皮薄,輕輕一咬,心事就很輕易地流淌出來。

獨居縣城的這幾年,城裡的姑媽每次包餃子都會給我打電話,姑媽的手藝和祖母有幾分相似,延續著家的溫度與親情,我經常能夠吃出其中的老故事老味道,嚐到了時光的酥香,也咂摸出了生活的辛辣。不得不說,餃子裡的某些東西真的不宜細品,混在一起的餃子餡通常很香濃,而一旦分開就顯得尤為乾澀。

如今,嘴饞時我就會買兩袋速凍水餃自己煮著吃,買過的品牌水餃倒也不少,可那種凍住的情感始終都化不開,無論怎麼煮,總感覺自己煮不熟,因此自己經常把水餃煮破,到頭來才知道最耐溫的是那層真情。我吃水餃時總喜歡喝上小半碗陳醋,以至於飯後會反酸,反出那些經年累月的酸……

吃一口餃子,念一個人,憶一段事,真情味十足啊!

一口餃子,吃出真情味

作者簡介:

馬加強,濟寧微山縣人,濟寧市作家協會會員、微山縣作家協會理事、任城區作家協會理事、濟寧市散文學會會員,走上寫作發表的快樂之路已經有十多年了。曾先後幾次參加市運會和省運會,現定居在微山縣城,工作於微山縣公安局。擅長於散文、詩歌的創作,陸續有作品在

“詩潮”、“西北文藝”、“現代詩美學”、“今日微山”、“濟寧日報”、“濟寧晚報”、“微山湖文學”等報紙刊物上發表,並有多篇作品在中國殘疾人雜誌及各個省市的殘疾人文學雜誌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