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語為肝藥,咳為肺藥,涎為脾藥”,這句中醫古語,如何理解?

中醫,一直都是我國特色的醫療文化瑰寶,自古以來流傳的諸多典籍,無不詮釋著

人體健康與疾病治療的奧妙

。甚至有些現代西醫沒有辦法完全診斷和治療的病症,中醫典籍中也有所涉及。如果您是一個養生愛好者,對古中醫養生有一些興趣,

翻閱一些古典中醫書籍,或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在這些眾多的中醫典籍中,

《黃帝內經》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

很多疾病症狀的命名和診斷由來,都是出自於黃帝內經。不僅如此

,黃帝內經的主旨在於,透過改變生活,飲食以及眾多日常型別的行為模式

,從而達到改變健康狀態,維持養生生活的目的。而其

中“語為肝藥,咳為肺藥,涎為脾

”這句藥誡,與其的主治最為接近。

“語為肝藥,咳為肺藥,涎為脾藥”,這句中醫古語,如何理解?

“語為肝藥,咳為肺藥,涎為脾藥”究竟是什麼意思?

先說“語為肝藥”

蔚為肝藥,其實並沒有什麼高深的含義,大家從字面意義上就能夠理解。意思就是:

說話與交流,是養肝的一劑良藥

為什麼這麼說?古代中醫認為,人的

五臟六腑都是和人的七情六慾所掛鉤的

,而例如憤

怒,嗔痴之類的負面情緒

,也大多和肝臟息息相關,如果長期將這些負面情緒壓抑在心底,例如肝火,肝鬱之類的症狀也會顯現,這也是為什麼愛生氣的人,大多肝不好的原因之一。

而我們的老祖宗又認為,

交流往往是發洩情緒,表達情感的一種途徑

。古代大多哀傷的文人墨客在鬱郁不得志時也會與朋友交流,

賦詩一首,繼而表達自己的情感

。透過這種情緒的外放表達,舒緩心中的憤怒,嗔痴等負面情緒,

肝火,肝鬱

等肝臟症狀緩解,自然也是對養肝有所裨益。

“語為肝藥,咳為肺藥,涎為脾藥”,這句中醫古語,如何理解?

其次是“咳為肺藥”

可能很多朋友都會疑惑,咳嗽一直不都是肺部疾病的典型症狀麼,為啥還能成了養肺的良藥。

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誤解了。古人這一點比我們清楚得多。當肺部存恙之時,咳嗽並不是伴隨的一種惡性症狀,而是一種

肺部和身體自我清掃的一種手段

舉個例子,當我們面板被劃傷,會有

傷口發炎的情況,

其實這就是身體在傷口周圍殺菌的過程,是恢復的表現。而咳嗽也同樣如此。

肺部存恙,宣降失常,多餘溢散的燥氣逆

上,自然就會讓我們喉嚨

發癢,咳

嗽,將這些多餘的

燥氣和火氣咳出,

例如肺病患者的一些濃痰,黃痰,大多就是“火”的體現。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大家在肺部不舒服的時候去故意咳嗽,只是告訴大家,咳嗽並不一定都是壞兆頭,也不必過於擔心,更重要的,是要採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去改善自己肺部症狀問題。

“語為肝藥,咳為肺藥,涎為脾藥”,這句中醫古語,如何理解?

最後是“涎為脾藥“

《內經》

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五氣所病……脾為吞

”,簡單來說,當脾臟出現疾病症狀的時候,它也會像上文所說的肺一樣,透過一些自愈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治療自己可能存在的一些疾病症狀。而這種自愈的方法,就是“吞”。

吞在中醫裡,大多

指吞食口涎之意

,說白了其實就是咽口水,大家可不要覺得這很噁心。養脾的過程中,一

些有經驗的中醫都會刻意的讓病人增加吞涎的次數

,繼而達到養脾的目的。

這是因為涎水也是陰液的一種,陰液足而虛症出,脾臟又是專門掌管身體陰液分泌和水力迴圈的,自身也會需要陰液的滋養

,脾臟抱恙,大多為身體陰液不足

,適當的

吞吞口水

,就好比在給身體裡

補充津液

。自然也能達到養脾的目的。

可能有些朋友仍然對這樣的言論將信將疑,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吐口水,連續吐幾次,是不是會有一種

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的感覺

,吐口水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陰液損失行徑,對於針對性嚴重的朋友來說,適當的進行吞涎動作,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

由此可見,諸如《黃帝內經》中的相關記載和描述,大多也可以從中找到養生的緣由和道理,行而為之,自然也能夠起到養生的裨益。醫生在這裡是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且瞭解的。

“語為肝藥,咳為肺藥,涎為脾藥”,這句中醫古語,如何理解?

對於大多數養生愛好者而言,或許他們的確有養生的想法,但對於一部分中醫的養生方法和養生態度,並沒有明確的瞭解,這個時候不妨翻閱一些中醫的古典典籍,其中有很多關於養生之道的理念和方法。就如同《黃帝內經》中的

“語為肝藥,咳為肺藥,涎為脾藥”

,也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養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