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四菜一湯是誰規定的?

明朝洪武年間,適逢全國災荒,百姓生活很艱苦,而一些達官貴人卻仍然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朱元璋決定自上而下整治揮霍浪費的吃喝風,只是時又難找到合適的時機,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來了。

這天適逢皇后的生日慶典,朱元璋趁眾位大臣前來賀壽之機,有意擺出粗菜淡飯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當十多桌的人坐齊以後,太祖便令宮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蘿蔔,蘿蔔,百味藥也,民諺有“蘿蔔上市,藥鋪關門。”之說。第二道菜是炒韭菜,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常青,象徵國家長治久安。再則是兩大碗青菜,以此比喻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最後是一道極普通的蔥花豆腐湯。宴後朱元璋當眾宣佈:“今後眾卿請客,最多隻能‘四菜一湯’這次皇后的壽筵既是榜樣,誰若違規嚴懲不怠”。接著宣佈散宴。

傳說,自那次宴會後,文武眾官宴會無一敢違例廉儉之風倒也盛行一時。

四菜一湯是誰規定的?

饅頭是誰發明的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

歷史上有關饅頭的記載,是始於晉代。不過那時候不叫饅頭,叫“蒸餅”。《晉書·何曾傳》說何曾這個人“性奢豪”,“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是說,蒸餅上不蒸出十字裂紋,他是不吃的。蕭子顯在《齊書》裡說,西晉永平九年(公元299年),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一書中解釋說,“面起餅”是“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無疑“面起餅”就是發酵的麵食即饅頭了。饅頭是面經過發酵後再蒸熟的,如不掌握酵母菌的生化反應是做不成饅頭的。

四菜一湯是誰規定的?

千層油酥餅是紀念玄奘嗎

相傳,千層油酥餅與唐代高僧玄奘在慈恩寺翻譯佛經有著密切的關係。唐高宗李治特別尊崇佛教,當玄奘法師翻譯佛經達千卷時,他命御廚專門做成“千層烙餅”賞賜給玄奘,以表彰他的功績。後來玄奘病故,安葬的那天,京城長安附近趕來送葬的有一百多萬人,他們亦帶著寓意千卷佛經的各種食品來祭奠。

以後,京城長安的廚師懷著對玄奘法師的崇敬情意,對“千層烙餅”又做了精心改進,取名“千層油酥餅”,投入飲食市場後,曾風靡一時。千餘年來,幾經戰亂,歷久不衰,一直流傳至今。

四菜一湯是誰規定的?

古代製糖是從何時開始的

中國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已知將澱粉水解制糖。我國最早的糖,除蜜糖外,主要是麥芽糖。一般說來,植物種子在發芽過程中會產生糖化酵素這種糖化酵素會把澱粉水解成麥芽糖。古代麥芽糖的名稱很多,有餳、飴、埔、帳惶等。只用稻米熬製的麥芽糖叫饊。麥芽糖與豆瓣混制的糖稱作俯”。我國製造麥芽糖歷史悠久。《詩經》中已有這方面的記載。至漢代,民間熬製麥芽糖已經相當普遍。

我國用甘蔗製糖的歷史也很久。在漢代以前,蔗還不是作為糖的主要品種獨立存在,而是被看作餳的一類。南北朝時,蔗糖的製造技術逐漸成熟,已能製出結晶蔗糖了。

唐代,中國在原有製糖技術的基礎上,吸收了印度的先進技術,從而使蔗糖製造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據《唐會要》記載白糖生產是從唐代開始的。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有手工製糖的詳細記載,這種手工製糖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新中國建立前。

用甜菜製糖,18世紀始於歐洲。清末,我國東北地區開始用甜菜製糖。

四菜一湯是誰規定的?

茶有哪些馴稱

據茶聖陸羽在《茶經》中介紹,除茶外,其名尚有檟、蔽、茗和。另外,據其他古籍中的記載,還有詫、皋蘆、瓜蘆、水厄、過羅、物羅、選、嫵、荼、葭荼、苦荼、酪奴等稱呼。

茶的雅號也不少,如一雅號名“不夜侯”。晉張華《博物志》稱“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稱不夜侯,美其功也

茶一雅號名“清友”,據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言,“葉嘉字清友,號玉川

先生。清友為茶也。”

茶一雅號名“餘甘氏”,據李郛《緯文瑣語》稱,“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

茶亦有雅稱“森伯”、“滌煩子”的。

隨著名茶的出現,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稱,如“龍井”、“烏龍”、“毛峰”、“大紅袍”“雨前”等。

四菜一湯是誰規定的?

黃瓜是綠色為什麼叫黃忑

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胡瓜更名為黃瓜,始於後趙。

後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登基做皇帝后,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個赦。

有一天,石勒在單于庭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很不滿意。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責。等到召見後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後,滿意地笑了。

自此以後,胡瓜就被稱做黃瓜,在朝野之中傳開了。到了唐朝時,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