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寧化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做活農田“扶貧經” 促進貧農增收

寧化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做活農田“扶貧經” 促進貧農增收

寧化縣穀雨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新華走進玉米基地,指導村民挑選玉米,打包發貨。“基地有500畝玉米,每天採收6000多公斤,主要透過深圳百果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銷往全國各地。”張新華說。

張新華,今年35歲,湖村鎮巫坊村人,從小熱愛農業。2002年,他從龍巖市農業學校農學專業畢業後,輾轉龍巖、廈門、漳州等地,從事有關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貿易等工作,走遍全國各地。他建起廣泛的銷售渠道,積累了生產經驗和人脈資源。

2006年起,張新華開始在長汀、連城等地承租土地,種植毛豆、西蘭花等出口蔬菜。到2015年,他在龍巖市的蔬菜基地已達1000餘畝。

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可農業是需要長期堅持的行業,在外地沒有長期固定資產投入,土地無法長期租賃,工人也不穩定。

2015年,張新華回到家鄉寧化,在湖村鎮鄧坊、湖村、下埠等村流轉土地1800多畝,註冊成立福建省軒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輪作毛豆、白蓮、玉米及水稻等作物。

他優先僱請10名貧困戶進基地勞動,幫助他們就業增收。縣農業局扶貧辦、市扶貧協會給予大力支援,共資助3萬元培訓經費及推廣經費。

寧化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做活農田“扶貧經” 促進貧農增收

農忙季節,張新華僱了200多名當地村民進基地勞動,還為當地群眾提供代耕服務。

村民陳春望因兒子患尿毒症一夜致貧,2017年以來,張新華優先聘請陳春望夫婦進基地勞動,助力他們年增收超1萬元,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

今年,張新華引進水果玉米,把種子免費發放給有意願種植的貧困戶和其他村民,在播種、除草、施肥、灌溉、管理方面,請來技術員為村民進行技術指導。

目前基地已全面進入採收期,平均畝產達1200公斤,產值超過100萬元。

寧化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做活農田“扶貧經” 促進貧農增收

“現在尚屬起步階段,我將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發展產品深加工,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讓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面對千畝良田沃土,張新華充滿信心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