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閒話“松江二曹”

他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松江知府孔輔聽說這位可敬的老人病了,派一位使者將兩石米送到他的家中。老人住在華亭縣廣富林鎮,使者心想:“知府大人知道定庵先生絕不會接受別人的錢財,只給送點米;其實,依定庵先生的脾氣性格,連米也未必肯收呢。唔,我得想個法子,才能完成這趟差事。”於是,到了老人家中,使者說:“知府大人知道老先生比較清苦,家中沒有好米,因此讓米鋪給您換兩石上好新米,我已將米帶過來了,待會兒我再從您家取走兩石米,還給米鋪吧。”

閒話“松江二曹”

定庵是老人的號,其實他姓曹名節,字時中,只因為東漢有個宦官也叫曹節,以後名就不用了,只稱字。聽了使者的話後,曹時中說:“我曹某平生從來沒有損害過老百姓的利益,如今快要死了,怎能因為我的緣故而擾民害民呢?”說完,便強打精神,給孔知府寫了這麼一封信:

“老夫不食已三日矣,恐虛大夫之賜。謹辭。”

這封短短的辭米信,在明朝崇禎年間與清朝嘉慶年間編撰的《松江府志》中均有記載;另外,明人鄭瑄在《昨非庵日纂》中也記載了這件事與這封信,只不過信中稱孔輔不是“大夫”,而是“大人”,其餘內容基本相同:我已經三天吃不下東西了,不就虛費了您大人的一片心意嗎?曹某非常感謝,可是這米,我實在不能接受啊!兩天之後,曹時中寫了首給親友的訣別詩,就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瞑目而逝,享年90歲。《昨非庵日纂·冰操》中說是94歲,其實這無關緊要,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當時,無論哪一種說法成立,曹老先生都應是相當高壽了。

讓我們來看看定庵先生的生平吧:

據推算,他出生於明宣宗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他大約20歲左右時,母親不幸去世,曹時中就在母親的墳墓旁邊搭了間茅屋,布衣蔬食地替母親守了三年墓。據說,有兩隻白色的斑鳩在其茅屋上結了巢,茅屋前又長出幾株紫色的芝蘭。白斑鳩與紫芝蘭都是極其罕見的珍品呀,於是鄉鄰們都說:這是曹時中的一片孝心感動了蒼天,蒼天才降下這些祥瑞哪!有人並準備向官府申報,請求官府給予表彰。曹時中懇切地推辭道:“你們如果這樣做了,我就必須終身守在這茅屋中,以盡孝子之責,這不就斷絕了我的仕進之途麼?”鄉鄰們一聽有理,才打消了念頭。

閒話“松江二曹”

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曹時中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時年28歲。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曹時中又考中了進士,起初被任命為刑部侍郎,在北京城裡供職;不久被派往浙江擔任按察司,主管浙江的刑名、訴訟事務。在浙江任上,曹父不幸病逝,曹時中又回到家鄉,像對待母親一樣,替父親也守了三年喪。守喪期滿,曹時中出任雲南。偏偏當地發生特大旱災,而漫天飛舞的蝗蟲又幾乎將禾苗都啃食光了。在明、清兩個版本的《松江府志·曹時中傳》中,都有他“齋素步禱,蟲死,歲大熟”的記載。意思是:曹時中吃素齋戒,然後一步一步地——估計是跪地膝行,向蒼天祈禱,終於感動了上蒼,出現了奇蹟:蝗蟲全都死光了,百姓們也獲得了大好收成。透過古人的這類天人感應之說,顯然有個事實不容忽視,即身為“父母官”的曹時中,竭盡全力,組織並領導當地民眾,奮力抗旱、捕捉蝗蟲,終於度過了難關,贏得了好收成——當然,作為那個時代的官員,祭拜蒼天,祈求蒼天祛除災禍、降福於民,也是情理中事。因為曹時中的政績,朝廷提升他為浙江海道副使,離開了雲南。

閒話“松江二曹”

浙江沿海的那些勢家大族,往往結成群體,製造鉅艦,聯帆出海,千百成群,橫衝直撞,幾乎斷絕了一般漁民的生路。曹時中經過調查瞭解後,將原先的律令章程等加以增刪修改,制訂為新的六條,並張貼於各處,要求勢家大族們依令遵守。凡有律令章程者,一律嚴厲懲處,絕不寬貸;而那些說情者、送禮者,則被一概擋在門外。這一來威令大行,漁民們的生計頗有改觀,浙江沿海一帶呈現出祥和氣氛。可是,勢家大族們也不是好惹的,他們將訴狀一直告到兩臺:即浙江最高的行政執法部門——承宣佈政使與提刑按察使那兒。兩臺長官出面干涉,曹時中的律令章程自然執行不下去了。無奈之中,曹時中只得向朝廷上疏,請求退休回家養老,不久獲得批准,他就返回了松江華亭。其實,當時的曹時中才40多歲哪。從38歲那年考中進士後擔任官職,其中還得去掉替父親守喪的三年,曹時中滿打滿算,在官場上的時間也不足10年。